固态隔离器的工作原理及选型要点

发布时间:2024-07-30 阅读量:2671 来源: 综合自网络 发布人: wenwei

【导读】固态隔离器是一种利用电子元件(‌如开关三极管、‌双向可控硅等半导体器件)‌的开关特性,‌达到无触点无火花地接通和断开电路的新型无触点开关器件。‌它由微电子电路组成,‌是一种四端有源器件,‌其中两个端子为输入控制端,‌另外两端为输出受控端。‌固态继电器具有放大驱动作用和隔离作用,‌适合驱动大功率开关式执行机构。‌相较于传统的电磁继电器,‌固态继电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无触点、‌寿命长、‌速度快的特点,‌对外界的干扰也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电隔离的设备仪表配用中。‌


固态隔离器的使用解决了工业生产过程中监视和控制所需的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和执行机构之间信号传输的相互干扰问题,‌特别是在需要高电压设计的系统中,‌能够实现更高的稳健性和可靠性,‌同时降低系统成本并提供更大的可扩展性。‌此外,‌固态隔离器的设计和应用还包括在汽车、‌工厂自动化和控制、‌电网基础设施等领域,‌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优化成本并保持电源效率。‌


一、工作原理


其工作原理基于线性光耦隔离原理,‌通过系统产生干扰的原因分析,‌隔离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监视和控制需要用到各种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和执行机构。‌这些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往往互相干扰,‌造成系统不稳定甚至误操作。‌因此,‌隔离器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这种干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选型要点


固态隔离器的选型要点主要包括隔离电压、‌ESD能力、‌输入信号特征、‌信号输出要求以及供电电源。‌


(1)隔离电压


‌固态隔离器作为一个安规器件,‌其隔离电压的能力是选型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应用场景对隔离电压的要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隔离电压。‌例如,‌纳芯微的产品通过基本隔离、‌增强隔离等多种产品,‌覆盖了不同耐压范围,‌以满足客户不同的系统需求选型。‌


(2)ESD(‌静电放电)‌能力


在固态隔离器的选型中,‌ESD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特别是在静电敏感的设备中,‌选择具有良好ESD能力的固态隔离器可以有效地保护设备免受静电损害。‌


(3)输入信号特征


了解输入到固态隔离器的信号特征是选型的关键。‌输入信号可以是直流或交流,‌可以是电流或电压信号,‌还可以是热电偶或热电阻信号等。‌根据输入信号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固态隔离器,‌确保其能够正确处理和传输这些信号。‌


(4)信号输出要求


‌固态隔离器的输出信号需要与连接的设备(‌如PLC、‌DCS、‌二次仪表等)‌的输入信号相匹配。‌常见的输出信号包括4-20mA、‌0-20mA、‌0-10V、‌1-5V等模拟信号。‌同时,‌需要清楚输出信号的回路数,‌特别是当输出为数字信号时,‌二次仪表与变送器应遵循相同的通讯协议。‌


(5)供电电源


‌固态隔离器需要适当的电源才能正常工作。‌常见的工作电源包括24Vdc、‌220Vac等,‌但也可能需要不常见的电源如12Vdc、‌15Vdc、‌48Vdc、‌110Vac等。‌确保所选的固态隔离器与提供的电源相兼容是选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综上所述,‌固态隔离器的选型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综合考虑隔离电压、‌ESD能力、‌输入信号特征、‌信号输出要求以及供电电源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固态隔离器。‌



推荐阅读:


ST、RK和先楫工控开发板PCBA方案

伺服驱动器实战方案及MCU必备五大特性

汽车氛围灯主控方案与电路设计要点

有效降低成本35%的车载OBD实战方案

数字电源主控方案比对:先楫VS Microchip


相关资讯
国产感烟探测器MCU破局:BA45F25343/53/63如何实现精度与成本双赢?

在消防安全需求升级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背景下,Holtek(盛群半导体)推出BA45F25343/53/63系列MCU,以双通道感烟AFE(模拟前端)为核心,结合高度集成的电源管理与智能算法,实现感烟探测器在精度、成本、可靠性三大维度的突破性提升。该系列通过内置双通道LED驱动、5V/9V多电压输出及失效报警功能,不仅解决了传统方案外围电路复杂、误报率高(行业平均>2%)的痛点,更以国产替代能力打破海外厂商(如ADI、Microchip)在高端消防芯片市场的垄断,成为智能消防终端、工业安全监测等场景的行业标杆。随着智慧城市与安规政策驱动,BA45F系列有望在百亿级消防物联网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

能效与体积的双重革命:解码Microchip新一代电源模块的六大核心优势

在边缘计算与工业自动化高速发展的当下,电源管理技术正面临高密度集成与能耗优化的双重挑战。Microchip推出的MCPF1412高效全集成12A电源模块,以行业领先的5.8mm³超小封装、95%以上能效转换率及智能化数字接口,直击设备小型化与能源损耗的核心痛点。本文从技术解析、性能突围、国产替代路径及市场前景多维度切入,深度剖析该模块如何通过创新的LDA封装与PMBus®兼容设计,在工业控制、数据中心及新能源领域重构电源管理标准,为国产替代与全球竞争提供关键技术启示。

16nm工艺硬核突围 易灵思车载FPGA技术图谱深度解析

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的智能驾驶技术专区,易灵思(展位2BC104)首次公开展示其钛金系列FPGA完整技术生态,两款基于16nm FinFET工艺的旗舰产品Ti60/Ti180,配合全栈式开发平台,构建起覆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车载传感三大核心场景的解决方案。

颠覆性技术突破!英特尔18A工艺斩获四大客户,台积电2nm制程迎来劲敌

全球半导体制造格局迎来关键变量。根据产业链最新消息,英特尔的Intel 18A制程节点已获得英伟达、博通、IBM等多家行业巨头的代工订单,首批验证芯片反馈积极。这意味着在台积电主导的先进制程领域,美国本土终于出现具备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舱驾一体”时代来临:深度解析天玑C-X1如何挑战高通霸主地位

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联发科技(MediaTek)以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C-X1与联接平台MT2739的发布,正式吹响了“AI定义座舱”的号角。作为全球首款基于3nm制程的车规级芯片,C-X1凭借双AI引擎架构、NVIDIA Blackwell GPU集成及400TOPS的端侧AI算力,不仅突破了传统车载芯片的算力天花板,更通过云端-端侧一致性开发生态,实现了低延迟语音交互、实时旅程规划等生成式AI功能的规模化落地。而MT2739作为5G-Advanced技术的标杆性产品,率先支持3GPP R18协议及卫星通信技术,解决了复杂场景下的网络稳定性难题。这两大平台的协同,标志着MediaTek在智能汽车领域完成了从芯片性能到生态整合的全链条布局,直面高通8155等竞品的市场优势,并加速国产替代进程。随着智能座舱渗透率预计在2025年突破60%,MediaTek正以技术革新重塑行业格局,推动中国汽车芯片从“跟随”迈向“引领”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