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半导体设备2025年前两月销售额同比飙升31% 创历史新高

发布时间:2025-03-27 阅读量:2022 来源: 综合自网络 发布人: wenwei

【导读】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SEAJ)3月2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2月,日本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8,288.5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90亿元),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31%,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这一表现远超2023年同期的6,322.93亿日元,标志着日本半导体设备产业在技术升级和全球需求推动下持续走强。


9.jpg


2月单月销售额创历史第三高


数据显示,2025年2月日本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4,120.6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4亿元),同比增长29.8%,连续第14个月实现增长,且连续1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速。尽管环比微降1.1%(连续第二个月下滑),但单月销售额仍位列历史第三高位,仅次于2024年12月的4,433.64亿日元和2025年1月的4,167.90亿日元。自1986年有统计以来,日本半导体设备月销售额已连续16个月突破3,000亿日元大关,并连续4个月站上4,000亿日元高位,凸显行业高景气度。


2024年全年销售额首破4.4万亿日元


SEAJ同步更新了2024年全年数据。日本半导体设备年销售额达44,355.9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9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9%,超越2022年的3.85万亿日元,刷新历史峰值。这一增长得益于全球半导体厂商加速扩产,尤其在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和汽车电子领域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日本企业在关键设备(如光刻机、刻蚀机、沉积设备)上的技术优势持续兑现。


全球市占率30% 稳居行业第二


目前,日本半导体设备产业占据全球约30%的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约40%),稳居全球第二。东京电子(TEL)、爱德万测试(Advantest)、Screen Holdings等龙头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分析指出,日本在材料科学、精密制造领域的长期积累,叠加美国对华技术管制下部分订单转移,推动了日本设备出口的持续增长。


行业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日本半导体设备行业增长势头强劲,但近期环比下滑也引发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这或与季节性调整、客户订单节奏变化有关,长期增长逻辑未改。SEAJ预测,随着台积电、三星等大厂在日本扩建晶圆厂,叠加本土企业Rapidus计划量产2纳米先进制程,日本半导体设备需求有望进一步攀升,2025年全年销售额或再创新高。


结语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日本凭借技术积淀和产业链协同,持续巩固其设备制造强国的地位。然而,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压力和中国等新兴势力的追赶,日本企业仍需加速创新迭代,以维持市场优势。



推荐阅读:



深圳消费电子产业领航全球,CITE 2025开启智造新纪元

存储市场迎来关键转折 美光领涨引发连锁反应

台积电SoIC技术成全球芯片巨头新战场,英伟达、苹果争相押注

面板市场分化加剧:电视涨势放缓、显示器涨幅扩大,笔电持续横盘

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迎六年连涨 中国领跑2025年380亿美元投资



相关资讯
红外传感器的选型要素与应用场景解析

红外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检测的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安防监控,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领域

DigiKey发布《机器人技术探秘》系列:联合Eaton与SICK深入探索机器人自动化新纪元

随着全球制造业迈向集成化与数字化,独立机器人单元正逐渐融入更广泛的自动化系统。DigiKey 本季发布的《机器人技术探秘》的第 5 季《未来工厂》视频系列,联合行业领先企业 Eaton 和 SICK,系统解析了从电气控制、传感技术到数据互联等多个层面的前沿解决方案。新一季邀请了多名专家,一起探讨支撑现代机器人制造与自动化的基础设施与创新技术。

SEMI-e 2025深圳半导体展9月启幕!全产业链覆盖,超千家龙头集结

SEMI-e深圳国际半导体展暨2025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展将于2025年9月10日至12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隆重开幕。本届展会由CIOE中国光博会与集成电路创新联盟联合主办,中新材会展与爱集微共同承办,以“IC设计与应用”、“IC制造与供应链”及“化合物半导体”为核心主题,系统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节。

超11万人次观展,5723名海外买家到场!IOTE 2025深圳物联网展圆满落幕​

​在AIoT技术加速赋能全球数字化转型、中国持续引领物联网产业创新的大背景下,IOTE 2025第24届国际物联网展·深圳站于8月2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宝安新馆)圆满落幕。本届展会以“生态智能·物联全球”为主题,联合AGIC人工智能展与ISVE智慧商显展,汇聚1001家产业链企业,覆盖8万平方米展区,三日内吸引观众超11万人次,其中海外专业买家达5723人,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彰显了展会的国际影响力与行业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