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18 阅读量:753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近日,多家权威媒体报道指出,包括上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理想汽车和吉利控股在内的头部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积极推动搭载100%国产化芯片的整车项目落地。据悉,至少有两个整车品牌计划于2026年启动量产,标志着中国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这一变革源于工信部主导的产业政策升级。据多方信源透露,国家正引导企业在2027年前实现汽车芯片的完全自主开发与制造目标。相较于早期提出的2025年芯片国产化使用率25%的基准线,新的时间表展现出更强的产业决心与推进力度。需明确的是,此目标属于引导性政策框架而非强制性法规,其核心目的是激励企业提升技术投入与供应链安全水平。
当前,“国产化率”的具体测算标准仍在细化。行业内部讨论中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是依据单辆汽车搭载的国产芯片数量占比;二是依据所应用芯片种类的国产化比例。这种动态评估机制旨在更科学地反映本土化实质进程。为响应政策,头部车企如广汽集团正与中芯国际、粤芯半导体等本土晶圆代工龙头深化合作,通过联合验证与开发加速国产车规级芯片的落地应用。
车企端已启动具体行动。吉利汽车等企业公开承诺在技术可行条件下,将优先采购纯国产设计芯片解决方案。部分车厂在新车型开发阶段,已在非核心控制单元尝试使用经过车规级认证的国产芯片或消费级工业芯片。值得注意的是,在先进自动驾驶系统及高算力智能座舱领域,如NVIDIA Drive系列及高通解决方案,中国高端车型仍对其存在技术依赖。多家供应商反馈,短期内实现100%芯片替换存在技术瓶颈。
为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汽车芯片巨头正加速本地化布局。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企业持续扩大与本土代工厂的合作产能,通过“境内制造”方式强化供应链韧性。同时,中国本土晶圆厂的制造工艺与品控能力提升也为国产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生态的成熟与验证效率的提升成为替代关键。传统车规芯片需经历长达5年的严苛可靠性认证,而中国新能源车企引入更为灵活的认证机制——在保障功能安全的前提下,对信息娱乐等非行驶控制类部件试用可靠性接近的芯片产品,使验证周期压缩至6-9个月,显著缩短了产品迭代周期。此种创新策略正成为汽车产业链自主化的重要驱动力。
本文将深入解析CPU/GPU/NPU/FPGA四大核心处理器的核心差异与应用区别
边缘计算盒子是集成了计算、存储、网络连接及特定边缘功能的硬件设备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统PLC与ARM控制器的架构与应用区别
高通第五代晓龙8至尊版发布
2025年第四季度旧制度DRAM价格涨幅依旧客观,但DDR5的涨势已经变得更为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