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驱动叠加产能调整,2025年Q3 NAND Flash价格全线看涨

发布时间:2025-07-10 阅读量:787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wenwei

【导读】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研究,NAND Flash产业历经2025年上半年深度产能调整与库存去化,供需失衡状况显著缓解。原厂加速将产能转向高毛利产品,导致通用型NAND晶圆流通量收缩。需求侧受企业级AI投资扩张及NVIDIA Blackwell架构芯片大规模出货带动,第三季合约价预计实现5%-10%的季度涨幅,正式确立市场回暖趋势。


13.jpg


一、市场整体供需格局重构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研究,NAND Flash产业历经2025年上半年深度产能调整与库存去化,供需失衡状况显著缓解。原厂加速将产能转向高毛利产品,导致通用型NAND晶圆流通量收缩。需求侧受企业级AI投资扩张及NVIDIA Blackwell架构芯片大规模出货带动,第三季合约价预计实现5%-10%的季度涨幅,正式确立市场回暖趋势。


二、Client SSD领涨消费端


客户端固态硬盘(Client SSD)成为本轮复苏先锋。OEM/ODM厂商库存去化速度超预期,叠加三大动能驱动:微软终止Windows 10支持引发的换机需求、新一代CPU平台上市、中国DeepSeek AI一体机需求爆发。与此同时,原厂积极推动4TB及以上大容量QLC产品普及,刺激出货规模扩张。多重因素助推下,Client SSD第三季合约价涨幅预计达3%-8%。


三、企业级SSD陷供需失衡


企业级固态硬盘(Enterprise SSD)面临强劲需求与供给滞后的矛盾。NVIDIA Blackwell平台季度出货量持续攀升,叠加北美通用服务器需求扩张及中国头部云服务商订单放量,刺激采购动能延续至下半年。然而供应链响应速度不足,叠加原厂年初产能削减决策影响,导致供应缺口扩大。TrendForce预估该品类价格涨幅将达5%-10%,成为领涨板块。


四、移动存储增长动能减弱


移动终端存储产品表现相对平淡。eMMC芯片虽受中国消费电子补贴政策延续支撑,但终端购买力提前透支,第三季需求呈现疲软态势。供给端因原厂削减低端产能并调涨Wafer价格,模组厂成本压力骤增,出货动能减弱致库存攀升,价格涨幅收窄至0%-5%。同期UFS产品受智能手机市场前景不明及车规级应用尚处培育期影响,同样呈现"旺季不旺"特征。


五、Wafer供应趋紧引连锁反应


产业链上游晶圆(Wafer)环节正形成新的价格张力。第二季度原厂优先保障终端应用产能,挤压模组厂供应空间致其Wafer库存累积。进入第三季,消费电子需求转弱促使模组厂备货策略转向保守,而原厂持续缩减Wafer供应量聚焦高毛利产品。此消彼长下,NAND Wafer价格预计环比大涨8%-13%,进一步传导至终端产品成本体系。


六、产业演进趋势研判


当前市场分化凸显NAND Flash产业的核心转型逻辑:原厂通过产能精准配置实现盈利结构优化,高附加值的Server SSD与大容量Client SSD成为增长主力。短期需关注Wafer供应紧张对中小模组厂的资金压力,中长期则取决于AI服务器建设进度与智能手机新品周期复苏节奏。TrendForce强调,本轮涨价周期持续性将依赖企业级需求的实质消化能力。


相关资讯
寒武纪,暴增4300%:AI芯片独角兽的爆发式增长

近日,AI芯片企业寒武纪(Cambricon)发布业绩预告,其营收或利润出现惊人增长,同比增幅高达4300%,引发资本市场和科技行业的广泛关注。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寒武纪自身发展的重大突破,也折射出中国AI芯片行业在技术突破、市场拓展和生态构建方面的显著进展。

BLDC电机控制与驱动器全解析:技术优势引爆智能应用新纪元

BLDC电机控制与驱动器技术正朝着智能化、集成化、高效化方向持续演进。

高精密数字源表在霍尔效应测试中的关键应用与技术优势

霍尔效应是指当电流垂直于外磁场方向通过导体时,在导体两侧会产生电势差的现象。在现代材料科学和半导体工业中,霍尔效应测试已成为表征材料电学性能的重要手段,能够精确测量载流子浓度、迁移率、电阻率等关键参数。然而,精确的霍尔测量面临着多重技术挑战:微弱信号的检测(通常为微伏级)、高精度电流源需求、复杂的温度环境影响以及多参数同步测量需求。

揭秘芯片制造“隐形守护者”:Seal Ring 技术究竟有何玄机?

Seal Ring,中文常译为“密封环”或“保护环”,是位于芯片最外层的一圈特殊结构,通常由多层金属和介质材料构成,环绕在芯片有源电路区域(即核心功能模块)的四周。它并非用于信号传输或数据处理,而是作为一种物理和电气的“防护屏障”,主要作用是保护芯片内部精密的电路结构免受外部环境和制造工艺的影响。

14名"内鬼"窃取华为芯片技术获刑,商业间谍案敲响警钟

14名犯罪嫌疑人因非法获取、泄露华为公司商业秘密,被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