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财报亮眼:联发科高通逆势增,车用云端成新战场

发布时间:2025-08-11 阅读量:902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wenwei

【导读】近日,全球移动芯片两大巨头——中国台湾地区的联发科(MediaTek)与美国的高通(Qualcomm)先后发布了最新一季的财务报告,为洞察消费电子市场动态和半导体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窗口。两份财报清晰地展现了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两大巨头正积极寻求多元化突破,竞相布局未来增长引擎。


10.png


业绩表现:规模与增长各有千秋


在营收规模上,高通依然保持着显著优势。根据财报,高通2024年第三财季(自然年2024年Q2)实现营收103亿美元(约合新台币30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0%;其中核心的芯片设计部门(QCT)表现稳健,营收同比增长11%。联发科方面,本季(自然年2024年Q2)营收为新台币1503亿元,尽管环比微降1.9%,但同比增幅达到18.1%,展现出更强劲的增长速度。高通的营收体量约为联发科的两倍,但联发科在本季同比增速上占据上风。


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成为两者对比的另一焦点。联发科本季营业利益为新台币280亿元,营业利益率为19.5%。虽然环比下滑了2个百分点,但相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了17个百分点,整体表现相对稳健。高通本季营业利润为27.6亿美元(约合新台币810亿元),同比增长24%,但环比下降8%;同时营业利益率环比也下滑了4个百分点。这表明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联发科在保持较高且相对稳定的盈利水平方面略胜一筹。


业务结构:增长引擎切换,新动能崛起


深入分析业务构成,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两大巨头对智能手机芯片的依赖度都在发生微妙变化,非手机业务正成为新的增长驱动力。


联发科本季最大的亮点是其智慧边缘平台业务(涵盖平板电脑、Chromebook、物联网等设备芯片)。该部门营收年增长率高达26%,季增7%,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达到了43%,首次成为最大的营收来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联发科今年成功打入三星等主流平板电脑供应链,极大地推动了该业务的增长。相比之下,其移动运算平台(智能手机芯片)业务尽管年增19%,但环比下降3%,增长动能显现放缓迹象。


高通也呈现类似的多元化趋势。尽管其手机芯片业务规模庞大,单季营收达69亿美元(远超过联发科同期整体营收),但同比增速放缓至1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通在车用芯片和物联网(IoT)领域取得了爆发式增长:车用芯片部门营收达到9.5亿美元,同比猛增59%,展现了其“数字底盘”战略的成功;物联网部门营收为16.8亿美元,同比增长24%,涵盖了工业、消费级IoT以及边缘网络设备等领域。高通CEO克里斯蒂亚诺·阿蒙(Cristiano Amon)也在法说会中明确表示,公司正积极向云端AI芯片(特别是针对AI推理的解决方案)和穿戴式装置等领域拓展。


战略布局:面向“后手机时代”的角力


展望未来,两份财报清晰地勾勒出两家巨头的战略蓝图,共同指向了“后手机时代”的巨大机遇。


联发科明确了其持续提升高阶旗舰手机市场竞争力的决心,同时将资源重点投向数据中心ASIC定制芯片和车用座舱信息娱乐系统芯片(Auto Cockpit)等新兴领域。公司的投资扩张策略已开始获得收益,其营收增长和盈利能力均表现良好。联发科预期,其数据中心ASIC芯片将在明年开始为其贡献显著获利。


高通则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战略转型期。面对手机市场的成熟化,其重心已显著转向汽车、物联网、云端AI与XR(扩展现实,包括AR/VR)。高通认为其在连接、计算和AI领域的底层技术优势,将有助于其在汽车电子化、万物互联和元宇宙基础设施领域复制手机市场的成功。


结论:新竞技场开启,机遇挑战并存


联发科与高通的财报生动地展示了,全球领先的IC设计公司正加速拥抱“后手机时代”的产业变革。汽车电子化与智能化、AI PC/平板浪潮、混合现实设备的兴起、云端AI推理芯片需求的爆发,这些新兴市场都孕育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对这两家巨头而言,如何精准识别这些新赛道中的机会,有效整合技术资源,迅速建立市场地位并实现商业化成功,将是决定其在未来半导体产业格局中地位的关键。未来几个季度,双方在这些新兴领域的发展成果,无疑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绝对焦点。这场关于未来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相关资讯
CPU、GPU、NPU、FPGA的核心差异与应用分析

本文将深入解析CPU/GPU/NPU/FPGA四大核心处理器的核心差异与应用区别

边缘计算盒子:物联网落地的关键引擎与核心技术优势剖析

边缘计算盒子是集成了计算、存储、网络连接及特定边缘功能的硬件设备

国产光刻机突破性进展!稳顶聚芯首台高精度步进式光刻机成功出厂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统PLC与ARM控制器的架构与应用区别

内存市场格局生变:DDR5持续涨价!

2025年第四季度旧制度DRAM价格涨幅依旧客观,但DDR5的涨势已经变得更为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