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5 阅读量:52 来源: 发布人: bebop
2025年11月24日,中国自动驾驶赛道曾经的明星企业——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毫末智行”)骤然陷入经营风暴。据多方证实,公司当天起通知北京、上海、深圳、保定四地约200至300名员工“无需返岗”,复工时间遥遥无期,且未明确薪资结算与赔偿方案,引发业内对其是否“原地解散”的广泛猜测。
11月22日下午5时许,毫末智行内部工作群突然发布《停工放假通知》,要求全体员工自24日起暂停到岗,后续安排另行通知。更令人不安的是,该群随后被迅速禁言,管理层未作任何解释。多名员工透露,公司自2025年8月起已连续拖欠两个月工资,而此次“放假”更像是变相裁员的前奏。
截至目前,毫末智行及母公司长城汽车均未就此事件发布官方声明。但有接近长城汽车智能驾驶部门的消息人士称,长城方面已在实际业务中基本停止采用毫末智行的技术方案,转而与元戎启行等第三方智驾供应商合作。
毫末智行成立于2019年11月,脱胎于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前瞻部,一度被视为中国首个实现自动驾驶技术量产落地的企业。其核心业务涵盖乘用车高阶辅助驾驶、末端无人配送车(如“小魔驼”)以及智能驾驶硬件三大板块,并凭借DriveGPT大模型在行业内获得一定技术认可。
资本层面,毫末智行也曾风光无限:先后完成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美团、高瓴创投、首钢基金等头部机构,巅峰估值突破10亿美元,被誉为“中国营收增速最快的自动驾驶公司”。
然而,光环之下暗流涌动。其核心产品接连遭遇滑铁卢:
原定2023年搭载于魏牌摩卡车型的城市NOH(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多次延期,最终未能如期交付;
2025年与现代汽车合作的“记忆行车”项目进展存疑,合作前景不明;
“小魔驼”无人配送车全年销量目标仅50台,市场几乎停滞,研发团队已暂停新品开发;
DriveGPT虽具技术亮点,但商业化进程缓慢,数据闭环能力远未达预期。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核心管理层早已出现裂痕。2025年4月,技术副总裁、产品副总裁等关键高管相继离职。尽管董事长张凯“离职传闻”被官方否认,但业内普遍认为,毫末智行赖以支撑的“铁三角”管理架构已然瓦解。
分析指出,毫末智行的困境折射出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残酷洗牌。一方面,头部玩家如华为、小鹏、Momenta等凭借资金、数据和车企深度绑定构筑护城河;另一方面,由传统车企孵化的子公司正面临“双重尴尬”——既缺乏对外合作的中立性,又难以获得母公司的持续资源倾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城汽车近年来大力自建智能化团队,规模已超5000人,明显弱化了对毫末智行的依赖。这种“亲儿子反被弃用”的局面,暴露出车企系科技公司在战略定位上的根本矛盾。
天眼查显示,毫末智行目前仍为存续状态,无工商异常记录,实控人为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持股约37%)。最近一次融资停留在2024年12月,此后再无新资本注入。
有知情人士透露,内部一度猜测长城汽车可能直接接管毫末智行资产或进行重组,但截至目前,长城方面尚未释放明确信号。若无外部输血或战略调整,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独角兽或将黯然退场。
毫末智行的命运,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兴衰史,更是中国自动驾驶从“狂热扩张”走向“理性收敛”的缩影。当资本退潮、技术落地不及预期、车企转向自研,那些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的“附属型”科技公司,终将面临生死考验。
(本文基于多方信源交叉验证,截至2025年11月25日,毫末智行与长城汽车仍未就此事发布正式回应。)
近日,美国联邦法院就名人短视频平台Cameo起诉OpenAI商标侵权一案作出初步裁决,批准对OpenAI发出临时限制令,要求其立即停止在视频生成工具Sora的相关功能或宣传中使用“Cameo”一词。
一向以员工福利优厚、岗位稳定著称的科技巨头苹果公司,近日被曝出已悄然启动一轮规模约数十人的裁员计划,主要波及企业直客销售与线下展示团队。
近日,谷歌开始向Meta等科技巨头推广其自主研发的TPU芯片,计划将芯片部署场景从谷歌云服务扩展至客户自有数据中心。这一举措标志着谷歌正式将TPU从内部自用技术转化为对外开放的商用产品,直接挑战英伟达在AI算力市场的垄断地位。
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公开透露,总统特朗普正在亲自评估是否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口其最先进的AI芯片。
谷歌最新旗舰Pixel 10系列所搭载的“快速分享”功能,已实现与苹果AirDrop的底层协议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