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23 阅读量:1323 来源: 发布人:
【中心议题】
【解决方案】
随着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也出现了集成电路、微机等新的保护装置,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对我们的试验维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1 集成电路保护
一次电量经变换后,输入集成保护装置,在内部经二次变换为集成电路能够接受的小电压信号,输入集成电路比较器并与预先设定的值"整定值#进行比较,一旦发现输入值超过整定值,即输出动作信号至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将信号放大后驱动出口继电器动作于断路器分闸,最后切除故障线路。
2 试验项目的设置及精确度要求
尽管集成电路保护与以往的保护装置相比具有不同的原理和特点,但作为保护装置又具有相同的功能要求,因此,试验项目的设置既要考虑到集成电路保护的特点,又要满足继电保护的要求,详细说明如下:
1、动作值:任何保护均有整定值。即当被保护电路的电量值达到或超过整定值时,保护装置应当准确可靠地动作,因此该值重要程度最高,如电磁式继电器的整定误差3%。
2、返回值:测返回值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返回系数。在电磁式继电器保护装置中,既要考虑瞬时故障的返回,又要考虑继电器触点压接可靠,通常对返回值有较严格的要求。例如,对过流压继电器的要求是返回系数在0.85—0.9,之间,对欠流"压#继电器的返回系数要求通常是不大于1.2,而集成电路保护的返回值,由电子电路参数决定,其值不影响输出接点压接的可靠性,返回系数可达0.95以上,因此,对一般回路集成电路保护的返回值可只进行检测记录,不作具体要求。但对有时限要求的保护回路,则应以相应的保护要求为主:入低电压、过电流和过负荷保护等。
3、动作时间:在集成电路保护中,用电子器件计时代替了机械计时,计时更准确稳定,但由于其时间调整不距连续性,有一定的间隔。因此,应当要求其时间与整定值误差不超过0.1s,而三项动作时间之差值不超过0.05s。
4.、冲击试验:任何保护装置都不可避免地经受故障电流"压的冲击,能否经受得住冲击应是考察集成电路保护装置的一项重要指标。结合我们现场试验实践,除了考察经受故障电流压的冲击后,动作值的误差不超过3%外,还应考察0.95倍动作值的冲击,不应误动。
5、绝缘试验:考虑到高电压可能会损坏集成电路,在定期试验时可不测绝缘。在大试验时,需将含有集成电路的模块退出,然后按相应要求进行试验。
6、信号装置:由于信号及输出出口均已集成在模块内,无法单独测试,但必须在整组试验中通过多种组合方式进行试验,并注意观察信号装置的动作情况。
7、整组试验:该项试验为继电保护装置试验的最后一项,试验时整套装置应达到动作准确、可靠,信号及音响反应及时,指示正确。根据《继电保护及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条例》13.2之要求,在现场条件允许时可用装置的供电电源用的直流电压作此试验,集成电路保护装置应能准确动作、可靠切除所保护的回路。
3 试验方法
(1)确定流程:
集成电路保护装置按功能单元设置模块,模块内集成度很高,试验时,必须将各功能单元作为整体看待,而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试验方法和步骤。试验前,应根据其原理功能框图保护回路的性质,确定试验步骤和顺序,并给制试验流程图。
(2)试验信号接入点选择:
由于集成电路保护是模块化结构,不能向电磁式继电器那样进行单个的试验,必须根据模块功能的划分,选择相应的输入、输出信号接入点,达到既能全面测试同时又接线简单、步骤较少的目的。
(3)严格测试、详细记录
在测试流程和信号接入点确定后,即可根据测试方案认真细心接线,逐步测试并作详细的记录,当发现动作值与整定值误差较大时,可根据记录分析原因并通过面板上的开关进行调整。
在消防安全需求升级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背景下,Holtek(盛群半导体)推出BA45F25343/53/63系列MCU,以双通道感烟AFE(模拟前端)为核心,结合高度集成的电源管理与智能算法,实现感烟探测器在精度、成本、可靠性三大维度的突破性提升。该系列通过内置双通道LED驱动、5V/9V多电压输出及失效报警功能,不仅解决了传统方案外围电路复杂、误报率高(行业平均>2%)的痛点,更以国产替代能力打破海外厂商(如ADI、Microchip)在高端消防芯片市场的垄断,成为智能消防终端、工业安全监测等场景的行业标杆。随着智慧城市与安规政策驱动,BA45F系列有望在百亿级消防物联网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
在边缘计算与工业自动化高速发展的当下,电源管理技术正面临高密度集成与能耗优化的双重挑战。Microchip推出的MCPF1412高效全集成12A电源模块,以行业领先的5.8mm³超小封装、95%以上能效转换率及智能化数字接口,直击设备小型化与能源损耗的核心痛点。本文从技术解析、性能突围、国产替代路径及市场前景多维度切入,深度剖析该模块如何通过创新的LDA封装与PMBus®兼容设计,在工业控制、数据中心及新能源领域重构电源管理标准,为国产替代与全球竞争提供关键技术启示。
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的智能驾驶技术专区,易灵思(展位2BC104)首次公开展示其钛金系列FPGA完整技术生态,两款基于16nm FinFET工艺的旗舰产品Ti60/Ti180,配合全栈式开发平台,构建起覆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车载传感三大核心场景的解决方案。
全球半导体制造格局迎来关键变量。根据产业链最新消息,英特尔的Intel 18A制程节点已获得英伟达、博通、IBM等多家行业巨头的代工订单,首批验证芯片反馈积极。这意味着在台积电主导的先进制程领域,美国本土终于出现具备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联发科技(MediaTek)以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C-X1与联接平台MT2739的发布,正式吹响了“AI定义座舱”的号角。作为全球首款基于3nm制程的车规级芯片,C-X1凭借双AI引擎架构、NVIDIA Blackwell GPU集成及400TOPS的端侧AI算力,不仅突破了传统车载芯片的算力天花板,更通过云端-端侧一致性开发生态,实现了低延迟语音交互、实时旅程规划等生成式AI功能的规模化落地。而MT2739作为5G-Advanced技术的标杆性产品,率先支持3GPP R18协议及卫星通信技术,解决了复杂场景下的网络稳定性难题。这两大平台的协同,标志着MediaTek在智能汽车领域完成了从芯片性能到生态整合的全链条布局,直面高通8155等竞品的市场优势,并加速国产替代进程。随着智能座舱渗透率预计在2025年突破60%,MediaTek正以技术革新重塑行业格局,推动中国汽车芯片从“跟随”迈向“引领”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