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差科技产品大盘点:微软、索尼均上榜

发布时间:2012-05-29 阅读量:3393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我们常说,科技引领生活前进,但是不是所有的科技发明都能获得100%认可呢?答案是否定的。史上从来不乏一些很烂的科技发明。这其中同样有很多大厂的失败设计,包括索尼、IBM、微软、诺基亚等。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今天,小编为您盘点20款“最差”科技产品,颇具玩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CueCat条形码扫描仪



如果你在2000年订阅了某种杂志,就有机会得到这个叫做CueCat的小东西,并且当他到你手里,最大的可能是永远用不着。这个东西的具体作用是,把它连接到电脑的USB接口,当你看到杂志上广告下面的条形码,用这个东西扫描一下,电脑就会自动连接广告商的网站,在我们看来这是最笨的互联网接入方式,还好这东西在2001年就永远退出了市场。

2.3Com Audrey网络接收机



3Com Audrey看起来就是2008年风靡美国的Chamby网络收音闹钟的前身,但是回到2000年,它的定位只是网络应用,带有触摸屏的这个机器能够播放音乐和视频、查看电子邮件以及同时和两台PDA同步,不幸的是,这个机器的售价和笔记本电脑相当,而功能却远远不足,在家里的作用也许只是多个喇叭。

3.Segway单脚滑行车



我们仍然记得迪恩-卡门发明的Segway的广告,说的这东西好像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哎呦喂,这个售价3000美元的滑行车除了给商场保安和导游用作代步工具,还有什么别的可取之处吗?也许它是一件复杂的工业产品,也许它的技术被用于机器人研究,但是作为一个产品,它远远没有兑现广告的承诺。
 

4.索尼Clié多媒体娱乐PDA



Sony Clié的官方解释是“个人娱乐中心”,却使用了Palm的操作系统,制造一种擅长多媒体应用的PDA不是坏主意,但是当这个多媒体PDA售价800美元,并且出现在PDA已经日薄西山的2005年,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

5.HipZip音乐播放器



Lomega公司在存储技术方面有优势,但是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从数字音乐的淘金潮中能分得一杯羹,2001年HipZip面世的时候,只能使用该公司开发的PocketZip盘作为存储介质,可惜无论唱片公司多么想让这种容易保护版权的播放器流行,但是用户就是不买账,于是1年之后播放器和 PocketZip盘就成为了历史。

6.奥林帕斯Eye-Trek FMD700微型影院系统



真怀疑Eye-Trek FMD700设计者的意图是永久性损害使用者的视力,他们把1.5英尺的显示屏装在眼罩中(类似流行电视剧Star Trek中Geordi少校所用的那种)放到你眼前,装作是52英寸的大屏幕电视机。虽然这玩意并不大,但是必须连接一个笨重的控制盒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你的视频来源,可能是便携式DVD播放机或者笔记本电脑,这么算起来还便携吗?套用流行广告语来说就是“谁用谁知道”,更严重的是,该产品还有后续版本据说可以造成严重的偏头疼。
 

7.Xybernaut Poma  “衣上电脑”




想想看,如果能把电脑穿在身上的确是个好主意,更不应该引起大众的嘲笑和打击,但是人体难以为这部“机器”提供足够的动力,以至于几乎没有实用价值,更可怕的是该电脑的经销商是个大骗子,不久之后即被以股票诈骗罪逮捕。

8.IBM桌面之星(Deskstar)75G硬盘



由于超高的故障率,这个硬盘被用户称之为“死亡之星(DeathStar)”,并最终引发用户集体在2001年起诉IBM,隔年IBM将硬盘技术和生产设备卖给日本日立公司,到2005年才将官司最终了结,但是用户的数据却永远回不来了。

9.BMW的IDrive操作系统



IDrive诞生于2001年,目的是让用户金庸一个旋钮就可以操纵全车的多媒体和舒适性装备,但是这个发明却成为家轿界的笑柄,这东西反应很慢,而且极度不直观,是用户界面设计的反面教材,虽然BMW已经在尽力修补它,但是却留下了极坏的名声。
 

10.怪兽M1000 HDMI连接线


怪兽公司(Monster)介绍说,这种从一百到数百美元不等的HDMI连接线具备“前瞻性”,可以满足未来传输海量音视频流的需要,他们说的也许正 确,但是我们又不是数据线爱好者,没有必要囤积这么昂贵的线材,等到2024年再去证明厂家预言的正确性,作为普通用户,当我们想把大屏幕电视当做显示 器,或者看高清影片,好吧我们去买5美元的HDMI连接线,用坏了可以再去买,直到有一天实现无线连接。

11.索尼Qualia-017袖珍光盘播放器



真想不出来,在IPod诞生3年之后,索尼还推出这种让使用者看起来很古怪的光盘播放工具,简直是和音乐数字化进程唱对台戏,而且这个金属拉丝的盒子竟然要价1900美元,就像是用沾湿的尿布不断抽消费者的脸,一遍又一遍。

12.诺基亚N-Gage手机



它是一部手机、一个游戏机和玉米卷一样的东西,用手握持非常不便、功能不强并且外形呆板,当诺基亚在2005年发布这样一个产品的时候,大多数消费者只能耸耸肩,当它隔年以游戏平台的面目出现时,更没有人关心了。
 

13.微软的Spot手表



2008年,微软试验把一部电脑装进手表,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已经被用在了名为Fossile的手表上,芬兰手表制造商Suunto和奥地利巨头 Swatch开始制造微软的“电脑手表”,使用者可以通过手表收取MSN新闻、天气和更多定制信息,这些服务比电脑能提供的少得多,也比不上智能手机,即便是利用GPS接受MSN消息的功能也未能流行多久。

14.索尼NW-HD1随身听



2004年,索尼还醉心于他独有的ATRAC3格式上,所以发布了这部所谓的网络随身听,不支持任何MP3、WAV或者WMA格式音频。除此之外,消费者还必须使用索尼的专用软件将歌曲转成ATRAC3格式、然后将音乐文件输入到播放器中才能听,这没用的东西只是顺便成为iPod流行过程中一个残骸罢了。

15.Flexplay一次性DVD光盘



美国迪斯尼公司开发出一种自毁式数字化视频光盘(DVD),在开封48小时后就会自动销毁,这种收录了迪斯尼公司电影的DVD光盘在未启封前表面呈红色,一旦被从包装中取出,就会和空气发生氧化反应,逐渐变成黑色,48小时之后自动“寿终正寝”。这种被称为“EZ-D”的技术由Flexplay 公司研制开发,利用的是类似“拍立得”胶片(Polaroid)的化学原理,不涉及电脑技术,不会被破解。但是这些设想和技术都随着网络格式的泛滥而被丢进垃圾堆。
 

16.CableCard家电控制终端



CableCard的最初设计目的是用数字信号控制所有的家用电器,尤其是高清电视,但是它的出现却导致了相反的结果,虽然美国家电协会尽可能帮助推销,上百种家电都号称安装了适合CableCard的接口,但可选的产品还是十分有限,它承诺的那些交互功能,比如你想用它像控制录像机那样控制 Xbox、PS3等游戏机,或者有线电视选台目前只是一个梦。

17.索尼UMD光盘



我们理解索尼想给PSP游戏机一个独有数据格式的做法,但是他们竟然想让我们去买UMD光盘上的电影,但是UMD的容量太有限了,难以放得下影片的花絮,而且和其他播放工具不兼容,连索尼自己也放弃了这项技术,转而在PSPGo游戏机上使用闪存。

18.微软Smart Display系统



微软最初在2002年的消费电子大展(CES)上推介了这款产品,号称家用无线通讯的一场革命,使用起来就像电话那样简单,它是一个以PC为中心的完整的网络系统(见题图),系统的核心是运行微软Windows 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的PC,而终端设备就是被称为Smart Display的显示器产品,该显示器内置处理器和存储器,运行Windows CE for Smart Display操作系统,可以完成输入输出功能。但是显示屏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带宽不足以支持高清视频,只能看看简单的Flash,范围局限在家中,而且你还要为这个“写字板”付出900美元,几乎相当于一款低档笔记本电脑的价格,想想有几个消费者会上当?
 

19.摩托罗拉Rokr E1手机



在iPhone问世之前,摩托罗拉就推出了这款E1音乐手机,内置苹果的iTunes播放软件,连斯蒂夫-乔布斯都亲自向公众推介过这款手机,同时获得推介的还有iPod Nano,但是这两部产品的命运大不相同。E1手机一上市就显露出巨大的缺点,首先是极慢的歌曲下载速度,其次存储能力有限,最多只能放100首歌曲,并且电话功能和播放功能互相干扰,外观和基本功能也与摩托罗拉的前作E398非常相似,缺乏“苹果产品”应有的现代感,在美国的退货率高居不下,最终遗憾退出了市场。

20.柯达Wi-Fi数码相机



柯达的EasyShare One数码相机是同类产品中第一个拥有Wi-Fi无线网络通讯功能的,仅凭这点我们应该先给它掌声!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能先把技术提高一些,就不必让消费者等待那么长时间去启动相机,电池续航能力和较差的成像质量也令人遗憾,所以大家都看到了EasyShare Two没有出来。
相关资讯
从32%到14%!西门子并购Excellicon破解芯片流片困局

在全球半导体设计复杂度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时序收敛已成为芯片流片成功的关键挑战。西门子数字工业软件公司于2025年5月宣布与美国EDA初创企业Excellicon达成收购协议,旨在通过整合后者在时序约束开发、验证及管理领域的领先技术,强化其集成电路设计工具链的完整性与竞争力。此次并购标志着西门子EDA向全流程解决方案的进一步延伸,其产品组合将覆盖从约束文件编写到物理实现的完整闭环。

英飞凌、纳微半导体入局,英伟达HVDC联盟剑指下一代AI数据中心标准

随着生成式AI模型的参数量突破万亿级别,数据中心单机架功率需求正以每年30%的速度激增。传统54V直流配电系统已逼近200kW的物理极限,而英伟达GB200 NVL72等AI服务器机架的功率密度更是突破120kW,预计2030年智算中心机架功率将达MW级。为此,英伟达在2025年台北国际电脑展期间联合英飞凌、纳微半导体(Navitas)、台达等20余家产业链头部企业,正式成立800V高压直流(HVDC)供电联盟,旨在通过系统性技术革新突破数据中心能效瓶颈。

从分销龙头到智造推手:大联大如何以“双擎计划”重构半导体生态价值链?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深度变革与工业4.0深化阶段,大联大控股以创新驱动与生态协同的双重引擎,再度彰显行业领军地位。据Brand Finance 2025年5月9日发布的“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榜单显示,大联大品牌价值同比提升12.3%,排名跃升至第218位,连续三年实现位次进阶。这一成就不仅源于其在亚太分销市场28.7%的占有率(ECIA数据),更与其“技术增值+场景赋能”的战略转型密不可分。面对工业数字化万亿规模市场机遇,公司通过深圳“新质工业”峰会推动23项技术合作落地;凭借MSCI连续三年AA级ESG评级,构建起覆盖绿色供应链与低碳创新的治理架构;而在汽车电子赛道,则以“生态立方体”模式缩短技术创新产业化周期。随着“双擎计划”的启动,这家半导体巨头正以全链协同之势,重塑智造升级的技术底座与商业范式。

AMD对决NVIDIA:Radeon AI Pro R9700能否撼动RTX 5080的市场地位?

2025年5月21日,AMD在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 2025)正式发布首款基于RDNA 4架构的专业显卡Radeon AI Pro R9700,标志着其在AI加速领域的全面发力。该显卡采用台积电N4P工艺打造的Navi 48芯片,晶体管密度达到每平方毫米1.51亿个,相较前代提升31%。凭借32GB GDDR6显存、1531 TOPS的INT4算力及四卡并联技术,R9700瞄准AI推理、多模态模型训练等高负载场景,直接挑战NVIDIA在专业显卡市场的统治地位。

革新电流传感技术:TMR电流传感器的核心技术优势与市场蓝海分析

在工业自动化、新能源及智能电网领域,电流检测的精度与可靠性直接影响系统安全性与能效表现。传统霍尔(Hall)电流传感器因温漂大、响应速度慢等缺陷,已难以满足高精度场景需求。多维科技(Dowaytech)基于自主研发的隧道磁电阻(TMR)技术,推出了一系列高精度、低温漂、高频响的电流传感器,成为替代传统方案的革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