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可穿戴产业链上的三大瓶颈?

发布时间:2014-04-15 阅读量:1123 来源: 发布人:

【导读】据有关数据,未来2-3年,可穿戴市场规模将达300-500亿美元。面对这片蓝海,越来越多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纷纷加入到可穿戴设备的角逐中。可穿戴设备很小,如何做得美观让用户青睐?功能单一,如何让用户长久驻留?如何提高电池续航能力?在“2014智能家居、可穿戴与无线互联开发者论坛”的可穿戴主题论坛上,与会的专家针对可穿戴设备的技术瓶颈做了深入探讨。


可穿戴主题论坛Panel Discussion,从左至右依次为:
1、SEMIChina可穿戴设备委员会专家 Kevin Wu
2、ADMS技术总监 黄强
3、和域科技专家 张俊宏
4、上海欧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俞文杰
5、苏州能斯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家 祁明锋
6、深圳市明泰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郭华
 
更多讨论请加入可穿戴设备QQ群:135194452,注明我爱方案网。
 
以下为Panel Discussion精彩笔录:

Kevin  Wu:开始我们的圆桌讨论,刚才已经提到今天讨论重点可能就是如何解决可穿戴产业链上遇到的瓶颈问题。在座专家都是在产品应用方面都有很好体会,我们请专家们谈谈穿戴式产品发展到现在,大家都觉得这是技术热点,在大背景下我们如何让技术能够快速占领市场,在占领市场的过程当中遇到瓶颈是什么?

俞文杰:
穿戴式目前还是早上5点钟,还没有到日出,这个过程有很多瓶颈,穿戴委员会他们也在积极生态链,产业链角度,包括我爱方案网。这个过程要解决一个问题,这个东西很小,不太大,如何做到美观,如何做?从显示屏、电池等都没有,现在使用都是传统手机工业也好,手表工业也好,我觉得这是需要突破,而不是某一点,而是整体。

 

正在发言的是上海欧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俞文杰
 
Kevin  Wu:刚才听您介绍您RWATCH这个产品,现在很多智能手表都希望集成很多功能在上面,是不是这些功能都是必须,刚才提到测血氧或者血压这一块的功能,我感觉就是在移动,穿戴式的保健,穿戴式的医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应用领域。保健对于健康指标只是起到监测作用,如果要是增加医疗,可能会对您器件需求,性能需求,以及成本的需求非常大。刚才提到血氧,血氧只是在最初为什么要用血氧,血氧在做手术过程当中,麻醉师对病人进行麻醉的时候,要监测血氧的含量,如果血氧含量就不能再继续麻醉,否则就会出现生命问题。

对于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是否需要这样的指标,我们做这个手表的时候,我们如何规划出手表需要的一些功能,什么是一定需要,哪些只不过是一个噱头,所以请在座的专家谈谈,在进行产品规划的时候,如何规划出这个产品的功能?
 

祁明锋:
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也说到这个问题,现在穿戴式设备面临一些问题,这是集成性创新,不够强等应用问题。我们应该有两点考虑,一个我们理解穿戴式设备或者放大一点叫做智能设备,不仅仅是通过现在新装置,一个独立式产品实现什么样功能,像连接,物联网传递的事情,我们希望这种产品智能化体现在可以学习、掌握、体验人的行为和方式,然后经过处理和判断去适应需求与发展,是从这个角度规划这个产品,从长远设计意义来讲,逐步实现。
 

正在发言的是苏州能斯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家 祁明锋
 
不希望仅仅是一个网络传递,串联整合的东西,而是希望加入一些特定功能,您说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方面我个人认为现在颠覆性的技术还没有出现,现在功能只是说把WIFI、物联网、综合信息做一个串联互通的东西,集成便捷,解放手操控的层面。我们现在做了一些工作,希望从微纳技术,包括把一些生物的科技方式往上移植,我们做电子皮肤比较常见的,相当于人类皮肤一样有一定生命感知的状态,跟皮肤形状实现多种传感器,立体集成。

比如说类似于电子皮肤,是一个基础的衬底,里面像汗毛这些东西是我植入进去纳米线或者类似纳米线的装置,纳米线或者纳米管,每个纳米管通过分子组装还有方式实现一种或者几种特定的功能监测。皮肤血管类的东西,我们在部布纳米线,、管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里面再植入集成处理芯片,实现综合单元传递。当这一块皮肤或者移植或者贴附的时候,你感觉就是综合类信息,这样一个东西是手表一部分,我觉得这个体验会更加贴近一点,对于人的吸引力会更加大一点。

Kevin  Wu:
刚才听到介绍电子皮肤之后,我感觉是什么?我们人生下来之后,一出生我们可能,就像穿衣服一样,我们就需要穿戴电子产品在身上,可能将来慢慢机器战警不是梦想,有穿戴设备之后,慢慢将来生活必须要借助这些设备才能进行正常工作和生活。
   
在座都是在应用,在材料等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和产品的研发经验,其实在国内、国外穿戴产品或者智能穿戴产品,都一直在讨论,这是一个非常关注的热点,我国在国内、国际我国跟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异?现在使用“差异”,而不是“差距”,在技术方面国内经过那么多年的积累,跟国外技术方面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技术集成或者在应用的创新方面可能会跟他们有一些差异,请在座专家谁可以我们谈谈差异这些差异存在,有几个方面的差异存在。

黄强:国内的设计水平到今天跟国外在水平上的差距不是特别远,但在功能和人民生活习惯有差异,大家目前所做的手环、手表,大家所可以看到,消费者更加关注可能这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做得多好,但国外的厂商所做是一套生态系统,更加关注于一套交互东西,不仅只能看到,还关注背后所支持强大的云服务,要把服务推送到设备当中,这是个人认为可能我们的消费理念还有设计理念跟他们最大差距。

Kevin  Wu:差异方面还是生活的习惯,还有整个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在进行创新或者在进行技术整合的时候,可能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文化背景的问题。对于穿戴产品产业关注,现在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了,在今年8月份、9月份会在工信部指导下,会成立智能穿戴产业技术推进联盟,各位都是在这个领域,一直在从事这个领域研究,从国家层面或者从政策层面上,你们有什么需要政府组织起来帮助大家突破问题,大家能否提供一些想法?

郭华:我们主要做可穿戴医疗应用,我们在做可穿戴医疗应用有一个很深体会,针对于单个病人医疗设备也好,其实都是个体化的数据。但现在在做一个慢性病云管理平台,把个体化的数据上传云端,后面有一个医生根据个体化做相应服务,也是个体化。但一定程度之后,像糖尿病或者高血压病人,这些不同病种按照人群做不同的分类,发病原因,日常的数据,治疗方案,这些东西进入数据之后,然后通过具体分析,或者一些方式,把人群、病因分类,可以提炼出针对这一类病人或者这个病种更好治疗的方案,方法这也是我们现在做的一些事情。
   
大数据现在也应用到一种比较新的设备,中医一体检测设备,是人体皮肤生物电的信号,通过人体的十二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在每个经络取穴位,做身体生物电的信号,然后在中医进行全面分析,就可以判断出体质如何,脾脏五脏六腑状态如何,是比较健康还是比较衰落,有没有什么病症,这些我们都有在做了,这也是做大数据的应用。往后可穿戴医疗,可穿戴式的健康应该从个体到集体,再到海量数据,应该要逐步发展,应该把可穿戴式设备跟大数据做有效结合,这样更有未来。

Kevin  Wu:通过国家层面作用,对公共服务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穿戴式就是对对这些数据搜集,我们需要经过加工,变成更加有意义的。

张俊宏:智能穿戴民营企业走在政府前面,这是没有错,但这个企业起来之后相应问题也会随之出现,比如说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比如说现在很多云端会有很多个人信息,政府在个人信息的保护方面,还有创新类的智能产品,会产生专利方面的纠纷,政府在这专利方面的鉴定、法规的出台其实是非常有必要,这也是对广大做智能穿戴的厂商品牌最基本的保护。

Kevin  Wu:这个非常重要,现在国内,中国政府应该在IT保护方面提供很大支持,这些产品不仅仅在国内进行销售,也希望走出中国,然后走向国际市场,所以在这一块政府一定会提供非常强有力的支持。

    现在产品基本上都是刚刚面市或者正在走向销售渠道,在销售过程当中可能还会遇到3C认证等等方面问题,最近也了解到一些问题,手表出来之后希望可以在网店销售,在开网店过程当中,网店运营商可能就会要求他们提供3C认证一系列的认证标准,也是各位将来在做产品销售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俞文杰:
刚才讲大专利,可穿戴海外走得比我们稍微走一点,但国内也不是落后,我们不希望看到这个行业成为LCE时候,海外企业把所有专利,把所有标准降在我们身上,我觉得政府在引导,在其他方面也好,这是最重要,因为现在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什么很多中国企业收购海外企业,一个方面就是因为专利。如果这一块在早期的时候不重视,日后是非常被动,政府如果像TD一样重视,这个结果也是不尽如人意。

Kevin  Wu:关注问题还是比较明确,我们也会在联盟上面把大家目前关注问题,或者关心将来潜在存在法规政策方面的问题,上升到一个高度,到时候可能还需要跟各位进行进一步的接触。
   
今天经过这个讨论,大家现在对穿戴式市场这一块应该有一个深入认识,现在我们在从技术上,从创新上面更国外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下来看如何找到杀手锏的应用,或者政府可以在政策、法规平台上可以帮大家把这个产品、市场打开,推动这个产业发展,如果各位有进一步需要跟联盟跟专业委员会进行沟通、交流信息可以直接跟我们联系。
   
 

提问1:就问一个问题我一直做穿戴产品,刚刚做这个产品的时候就有朋友跟我说,你做这个貌似很简单,就把手机缩小加两条表戴就是可穿戴式,您们如何看待手机跟目前很流行所谓穿戴式,智能手表的关系,有一个定位您们如何认为,因为我的感觉智能手表能够做到所谓的应用功能,手机也可以用,你们如何看待两者之间关系。

黄强:我们认为目前穿戴式作为手机附属产品这是比较现实,我们可以看到及时三星1、2代,每天或者两天一充电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很难接受,手机每天都要1、2充,如果手表还要每天一两充,很多人未必会接受这种心态,从中间得到取舍,我们认为手表要作为手机附属功能,作为手机所具有没有的便利性,这位朋友也提到他有很多手表,手机在口袋、包包里面,但手表在手上,手机有什么信息过来都可以提醒,穿戴式设备一定作为在这两年之内一定作为手机的附属设备而存在。

提问2:延伸这个问题,现在定义就是说手表属于手机的配件,我现在戴就是传统的手表,您们如何看待手表跟这个很新的智能手表,如何竞争手腕,因为手腕只有两个,不可能两个手腕都戴表,让我把传统手表取下来戴你们的智能手表。

郭华:你这个问题可以往回推一些时间,比如说50年前、30年前石英表刚刚出来的时候,机械表跟石英表或者电子表的竞争,跟我们现在说机械表、电子表跟智能手表竞争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后面是跟随市场选择,用户选择来进行选择。
    您说第一个问题,手机、平板、手表应该各有各的定位,手表来说从屏幕大小,从性能的强劲,还有跟周围设备互联方便性,还有人的使用过程中,手表不可能取代手机。比如说在上面看电影,看视频,手表永远不可能超过手机,这个时候从功能来看,这两个定位是各有定位,手表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东西,不要从事自己不擅长的东西。

俞文杰:这个问题可能跟在座穿戴,可穿戴的创业,可穿戴范围更加广泛,手机越来越复杂,所有功能囊括,这不可能,手表需要越来越简单,手表需要的人群、功能每个人都不一样。刚才也提到放大一点就是生活习惯问题,中国跟海外消费观念还是有很大区别。
   
中国这个产品手表、手机也好动不动一千多块钱人民币,或者几千块钱这是很大一笔钱,所有产品在美国就是几十美金非常小一笔钱,所以说美国为什么那么小人口,消费能力那么强,因为把所有产品分类了,比如说你爱戴石英表就戴石英表,爱戴品牌的时候就戴品牌,爱运动的时候就戴运动,爱潜水的时候就戴潜水,这个手机有各样差异化。
   
女孩子今天礼拜一就戴礼拜一的手表,明天礼拜天就戴礼拜天就戴逛街表,运动表,我觉得为智能手表从业者开拓很多产品开发市场还有前景,手表要解决问题,智能穿戴解决问题就是穿和戴,衣食住行。我们现在关注就是非常基本的生活,远远离我们所说衣食住行,离人生活非常便利,非常好的时候差距太远。昨天我一个朋友可穿戴,他做了一个东西,钓鱼的时候丢下去,然后把鱼全部吸引过来,他卖得很好。
   
我一个朋友大概十几年的同事,在可穿戴医疗里面,他们做很小的事情,但这个公司已经融到很多钱,谈做一个非常小的事情,你们想都想不到,做一件事情就把测血糖的数据通过一个耳机口连接到手机上,因此融到两笔资金,这个东西很简单。我也跟很多可穿戴人说,如此简单一件事情能否做?能否让老百姓去买菜的时候发现这个菜市场有没有农药残留物,是不是有一个数据,他说这个东西出来一定可以很好,可穿戴概念不仅仅手表,手表需要简单化,谢谢。

提问3:随着手机,PC到智能化的发展,现在又出现平板电脑,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使用也非常不方便,现在出现智能手表,是不是可能智能手表和平板会逐渐分化智能手机市场,使智能手机在将来逐渐销量下降,穿戴式设备增长,平板设备在逐渐增长呢?
    
张俊宏:我觉得做产品的时候不要尝试去取代某一类产品或者想着灭掉他们,其实所有的产品都是相互竞争,然后又是相辅相成的东西。我们只是通过产品的细化,把功能更加全面,更加专业的领域发展,让客户选择有更加多,而不是今天出一款产品,要取代谁,要打败谁。我觉得往后的路可能偏向于个性化,或者专业领域化走,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做这样会更加好一点。

祁明锋:非常赞同其观点,我觉得新产品除了技术的创造还有应用的创意之外,很重要一个就是新视觉的定位,就象刚才所说的手表还有手机、平板电脑也好,我们可以看从诉求角度看这个问题,戴这个手表为了什么?除了看时间之外,可能有装饰作用,还有突显身份意义在里面,现在世界排名前十的手表,头一名应该就是百达翡丽,价格几万、几十万,几百万都是正常,我们现在新的东西,除了现在所说的可穿戴设备手表这些功能,有一些差异化的创新以外,如果有一些新的突破的特点,比如说加入跟其他的特征类的东西,医疗、健康等等这些信息,这是一方面。
   
现在已经有国外的厂商做尝试,面临一些问题就是说,大家看待现在的智能手表,腕带,他认为这只是科技类的产品,大家注意到这个现象,这个产品价格都不是很高,我还没有见到上万的,比起刚才说的品牌,前十品牌有九个是瑞士品牌,没有低于万单位,一万以下都找不到,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在做这个尝试。
   
现在的尝试比较简单,通过添加奢华的材料,精美的装饰,结构造型等等方面,从技术角度来讲可以增加新的功能,细化的定位,就象刚才的发言一样,我们不是要取代谁,要消灭谁,而是要开辟一种新应用,新体验,丰富大家的选择,丰富大家的互动,以这种方式来推动这个东西,我相信他们会有共存共融,最后是和谐发展的状态。

提问4: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想关心现在智能手表产品,无论从元器件成本还是产业规模来说,作为个人用户后期价格是否还有下调空间,现在价格处于什么区间,后面有下调多少比例的可能?

俞文杰:
电子产品价格永远是下滑,价格和价值在一个平衡点的时候,产品爆发量就会爆发,现在做智能穿戴能否开辟新应用,让更多产品的出现,价位在比较低的情况下,这个产品一定有市场,我不能回答这个产品一百美金是可以还是说两百人民币是可以,因为这是根据每个人的取舍不一样,还有根据定位是不一样,但所有电子产品都会下降,除非这位先生所说把这个东西跟时尚和品牌挂钩的时候,奢侈挂钩的时候,价格就往另外一个方向走。
相关资讯
国产突围!川土微电子CA-IF1044AX-Q1 CAN收发器:全链路自主化与EMC性能双突破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加速,CAN收发器作为车载网络的核心通信接口,其可靠性与安全性成为产业链关注焦点。然而,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使得供应链自主可控需求迫在眉睫。川土微电子推出的CA-IF1044AX-Q1 CAN收发器,实现了从设计、晶圆制造到封测的全链条国产化,并通过欧洲权威机构IBEE/FTZ-Zwickau的EMC认证,成为兼具安全性与高性能的国产车规级解决方案。

“中国芯”逆袭时刻:新唐携7大新品打造全场景AIoT解决方案矩阵

在万物互联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新唐科技以颠覆性创新奏响行业强音。4月25日,这场历时10天、横跨七城的科技盛宴在深圳迎来高潮,以"创新驱动AI、新能源与车用科技"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行业领袖,首次公开七大核心产品矩阵,展现从芯片设计到智能生态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为半导体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半导体先进制程技术博弈:台积电、英特尔与三星的差异化路径

在2025年北美技术研讨会上,台积电正式宣布其A14(1.4nm)工艺将于2028年量产,并明确表示无需依赖ASML最新一代High NA EUV光刻机。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全球半导体巨头在技术路线、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中的深层博弈。

嵌入式主板EMB-3128:轻量级边缘计算的工业级解决方案

随着AIoT技术的快速落地,智能设备对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硬件的需求持续攀升。华北工控推出的EMB-3128嵌入式主板,搭载Intel® Alder Lake-N系列及Core™ i3-N305处理器,以高能效比设计、工业级可靠性及丰富的接口配置,成为轻量级边缘AI计算的理想选择。该主板支持DDR5内存、多模态扩展接口及宽温运行环境,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慧零售等场景,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从ASMI财报看行业趋势:AI芯片需求爆发如何重塑半导体设备市场?

作为全球半导体沉积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荷兰ASM国际(ASMI)近日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展现强劲增长动能。财报显示,公司当季新增订单额达8.34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4%,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的8.08亿欧元。这一表现主要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设备需求激增与中国市场的战略性突破,同时反映出半导体产业技术迭代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