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手机为什么要靠“抢”?!

发布时间:2015-08-5 阅读量:1360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买手机成了抢手机。由于某些这样那样“不得已”的原因,手机的产量总是低于用户的需求量。于是,明明钱包里装着买手机的银子,还要抢着才能花。这到底是为什么,这种状况还要持续多久?

【争论】买手机为什么要靠“抢”?!
曾经我们是这样买手机的

时间退回到10年前,在那个功能机与S60智能手机混搭的年代,我们几乎很少听说某些手机缺货抢不到的现象。在当时淘宝、京东等电商还没兴起,实体店是用户选择购买电子类产品的首要渠道。一些热销机型比如诺基亚N70、摩托罗拉V3等,基本上可以在手机卖场里第一时间拿到货。

曾经手机渠道的划分比较细致,分为手机代理商、家电连锁渠道商、手机连锁渠道商、地方卖场,其中比较知名的销售商包括中复电讯、迪信通、天音通信、苏宁、国美(微博)、大中这样的电器类实体店。因为一些热销机型缺货的原因,各个线下渠道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加价售卖的现象,但很少遇到想买买不到的现象。

同期国产手机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以诺基亚、摩托罗拉、多普达(HTC)、索爱、三星、LG、西门子手机为首的国际品牌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诺基亚与多普达凭借着S60与Windows Mobile成为了市场中所谓的高端系列。国产手机方面也仅依靠波导、TCL、夏新、康佳这样的品牌来支撑。

直到五年后,iPhone的崛起让智能手机行业被彻底的洗牌,随着联通引入了iPhone 3GS,苹果的销售模式也逐渐在国内成形——通过官方的零售店发售。其实在很多人记忆中真正意义上的“饥饿营销”最先指的苹果,购买iPhone 4、4s时那种提前1、2天去零售店门口排队的情景直到今天依旧是历历在目。只是让人觉得可悲的是,这其中充斥着大量黄牛,很多消费者基本无法在第一时间购买到国行版iPhone 4,在一些黄牛或水货经销商那里,iPhone 4甚至从5000元炒到了10000元以上。

后来为了杜绝想买买不到的情况,苹果在全球渠道开始采用了一种网上预约的购买方式,消费者在指定的时间内成功抢购到产品后,便可以去苹果店内直接提货。这时候拼网速、拼电脑配置、拼人品的时候到了,然并卵,很多用户仍然抢不到。

“饥饿营销”在国内被复制


自2011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到放缓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厂商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尤其是智能手机在国内并不太火爆的情况下,通过谈跑分配置、强调高性价比概念等方式拉低了手机的整体价格,这让他们赚足眼球,但也给行业的畸形发展埋下了隐患。

随后无论是传统手机厂商还是互联网厂商都开始加快产品的迭代周期,除了自身品牌之外,还通过推出子品牌的方式来覆盖更多的用户需求与市场渠道。在当时最受冲击的是线下渠道以及传统运营商渠道,线下渠道主要是被电商平台所冲击,而运营商渠道由于补贴力度的逐渐下滑,让厂商开始放弃依赖于运营商而寻求在电商、线下渠道甚至是分销商模式来销售产品。

然而国产品牌很多都面临着相同的窘境,这便是人们口口声声吐槽的“玩期货”。消费者不得不铭记一些重要的时间点去抢购那些高性价比的手机,例如12点;10点;10点18;15点等等,可是很多时候还是会无功而返,一些产品甚至事后标出“几秒售罄”的字样。

紧接着这种模式不断被各个厂商所复制,随即引发了整个手机行业的疯狂跟风。仔细分析的话,这种普遍被称作“饥饿营销”的销售罪名其实是包含双层含义的。

1、 被迫推迟:遭遇产能爬坡

一般来说厂商在开卖新品前,内部会明确知道这批产品的首批供货量是多少。通过在官网开设预约抢购入口的方式,厂商可以提前了解到用户的需求量,再对比自己的实际供货能力会提前有个心理预期。

尤其是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厂商,起初并没有太多资金的情况下,要具备充足的货源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新品发布会上面对媒体的质疑时,多数国产厂商负责人都表示产能不足的原因是在经历产能爬坡的必经过程,原因很多,例如产品追求设计导致工艺过于复杂;现阶段上游供应链供货不足导致某些配件无法及时供给等等。总之,这暗指厂商的无奈之举。

2、 有意为之:控制发货数量

除了真实存在的供货不足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有厂商将其定义为营销策略。通过这种营造出来的供不应求局面以此提升产品的受关注度与销量。

举个例子可能更好理解一点,比如一款手机的初期定价很低,甚至实际低于成本价格或是与成本价格持平了,这样就导致初期如果大量发货的话肯定赚不到钱。此时厂商会选择“控制发货量”的方式等待上游元器件价格下跌或充足之后再放开供货。更有甚者做法会比较极端一些,他们会将为数不多的货源集中发往传统的线下渠道来加价出售。量如果上的去,获得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

志存高远的手机厂商在经历产能爬坡之后往往会逐渐加大供货力度,然而借助小伎俩来营销的厂商就算是通过降低运营风险的方式在短期内生存下去,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用户会有耐心陪你一直玩文字游戏吗?

黄牛牟利,看不见的“暴力”

谈到“期货”最脱不开干系的要属黄牛了。这帮见缝插针的人不光追随iPhone,现在也喜欢依赖那些打着高性价比的国产手机来牟利。一般所说的黄牛分为两种:一种是官方派来的黄牛,一种是民间自发的黄牛。两类人都是通过抢购囤货来牟利。

他们通常是在产品发售当天准时抢购,能抢多少抢多少,然后把抢来的手机加价百元卖给线下实体店,而且黄牛并不会选择把抢来的手机卖给淘宝或水货经销商,因为那里的假货很多,真货并没有价格优势。在这之后实体店会再以高过产品定价几百元的价格将产品售出。可想而知,当你愤怒的在电脑前砸着键盘抱怨抢不到手机时,殊不知又有多少人在背后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这其中的隐患不言而喻。一些手机厂商产品的定价虽然极具竞争力,但实际上用户在线上是无法第一时间抢到货的。而通过第三方渠道购买基本也都是要加价几百元来购买,那么此时还有什么资格谈高性价比呢?归根结底还是手机厂商对于加价售卖产品的限定措施并不完善,让黄牛或分销商从中钻了空子,用户难免吃了哑巴亏,这也难怪厂商被别人套上“期货”的帽子了。

再拿近期比较火热的一款国产手机来举例,该厂商曾公开发表过声明,谈及线上抢不到手机的现象,他们称由于手机线上价格到达极限,已经无法为线下渠道提供利润,因此在线下会实行开放价格,售价由销售渠道自由决定。同时还明确指出其他友商不包含线下渠道利润的定价模式已经成为了千元机的行业标准。请问消费者真的关心这个行业潜规则么?与其这样不如抬高价格增加利润提高产能算了。

“抢”手机还要维持多久?

经历了智能手机快速膨胀的两年,如今在各个价位段已经出现了很多设计工艺、配置类似的产品,用户在选择一款智能手机时不再是没得可选,而是货比三家。虽说利用饥饿营销的方式配合营造抢购一空的盛况难免让不知情的人动心,但倘若总是通过玩性价比靠“抢”的形式来“刺激”消费者,最终也势必会流失掉更多优质用户,害自己落得一身骂名。总之以后这种期货概念还是少用的好,诚实的告诉消费者产品供货状况并严格把控产品质量获得好口碑显然要比短期内盲目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更明智。

相关阅读:

手机芯片市场已成红海,大佬高通也要断臂求生?

【热议】云视链的“读眼”技术那么好实现?

Cool ! 基于Microchip的手势识别耳机解决方案

相关资讯
破局高端芯片!小米自研玄戒O1即将发布,性能参数首曝光

5月15日晚间,小米集团CEO雷军通过个人微博账号正式宣布,由旗下半导体设计公司自主研发的玄戒O1手机SoC芯片已完成研发验证,计划于本月下旬面向全球发布。据雷军透露,该芯片将采用业界领先的4nm制程工艺,核心性能指标已接近国际旗舰水平。

成本直降25%!揭秘Melexis磁传感芯片攻克工业控制三大痛点

全球微电子技术领导者Melexis于2025年5月16日正式宣布,其自主研发的MLX90427磁位置传感器实现技术突破,成功拓展至工业控制、医疗器械及农业机械等多元应用场景。这款集成SPI通信协议与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嵌入式解决方案,凭借卓越的抗干扰性能与成本优势,正在重新定义人机交互设备的技术标准。

智领未来·创见新程:OFweek2025中国工业智造标杆力量年度盛典

当智能算法重构生产线,数据流贯穿制造全流程,一场由深度数智化驱动的工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版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应用市场,正以前沿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优势,推动工业自动化向认知智能跃迁。在这场以"数据+算法"为引擎的转型浪潮中,如何甄选具有示范价值的创新力量,构建行业高质量发展坐标系,将成为影响中国智造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命题。2025年7月30日,由OFweek维科网智能制造全媒体矩阵打造的"智领未来·创见新程"年度盛典,将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揭晓工业智造领域的年度标杆矩阵,以专业视角绘制产业升级的技术路线图。

智感未来·洞见先机|维科杯·OFweek 2025传感器行业年度评选荣耀启幕

当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传感器作为打通物理与数字世界的"神经末梢",正以年均18.2%的增速重塑产业版图。从智慧工厂的精密控制到医疗影像的毫米级感知,从自动驾驶的毫秒级响应到环境监测的全域覆盖,这场由底层传感技术驱动的革命已渗透每个创新场景。在万亿级市场机遇下,《维科杯·OFweek 2025传感器行业年度评选》深度聚焦"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双轮驱动,依托国家战略指引与专业评审体系,致力于发掘深藏功名的行业标杆,让那些定义未来感知边界的创新力量从实验室走向世界舞台。

2mm²颠覆快充技术!ROHM发布全球最小双MOSFET芯片"

全球半导体制造商ROHM于2025年5月15日宣布,推出突破性30V耐压共源Nch MOSFET产品"AW2K21"。该产品采用2.0mm×2.0mm超小型封装,典型导通电阻低至2.0mΩ,兼具业界领先的功率密度与效能表现,标志着双向供电电路设计进入新一代技术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