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技术发展飞快,却遭遇激光雷达滞后?

发布时间:2017-12-13 阅读量:1273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sunny

在自动驾驶汽车的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传感器。传感器帮助汽车了解周围世界的情况,为机器学习算法提供原始数据,最终实现车辆的自动行驶。


不同的工程团队正在研究摄像头、雷达和红外传感器等不同传感器,但对自动驾驶汽车来说,最重要的传感器仍然是激光雷达。媒体报道指出,激光雷达的发展已有几十年时间,而这也是成功开发L4和L5自动驾驶汽车的关键。


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向四周环境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光束来感知周围3D环境的装置。由Alphabet,Uber和丰田公司进行测试的自驾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激光雷达,帮助他们在详细的地图上定位,并识别行人和其他车辆。最好的传感器能够在100米以外的地方观测到几厘米的细节。



如今,激光雷达系统有2个主要发展方向,红外激光雷达系统加上微电机械系统(配上转动的激光发射器),或者采用固定状态的激光雷达系统。任何买了激光测距仪的人都在用这种方法在家中、建筑材料商店等地方测量距离,其能测量的距离可达数米。而对于驾驶员辅助系统,关键挑战则在于保证系统在任何环境状况下(温度变化、阳光照射、黑暗中或雨雪天气)都能正常工作,而且还要能辨认出300米以外的物体。当然,还需要能够体积最小,可以在最低的成本下大规模生产。


在自驾车的商业化竞争中,大多数公司认为激光雷达必不可少(特斯拉是个例外,因为它仅依赖摄像头和雷达)。雷达传感器在弱光和强光条件下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去年,一辆特斯拉汽车撞到一辆拖拉机拖车,导致驾驶员丧生,主要原因是自动驾驶软件未能区分拖车车身和明亮的天空。


激光雷达领域最主要的挑战在于,只有美国硅谷Velodyne一家公司实现了激光雷达的量产。几周前,该公司宣布,由于自动驾驶汽车厂商的需求,其主要激光雷达产品的产量已经提升了4倍。然而,这些传感器的价格仍然不适合大众市场应用,该公司最先进的激光雷达传感器成本仍高达数万美元。


而且由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太快,不得不面对雷达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生产和销售激光雷达传感器在以前是一项相对小众的业务,如今这项技术却要作为数以百万计的汽车标准件,还显得不够成熟。


看一眼现在的自动驾驶原型车,就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激光雷达传感器体积偏大。这就是为什么Waymo和Alphabet的自驾车单元所测试的车辆顶部都有一个巨大的黑色圆顶,而丰田和Uber的车顶有一个咖啡罐大小的激光雷达。


方案超市都是成熟的量产方案和模块,欢迎合作:

倒车雷达控制器

倒车雷达

微波雷达感应方案


快包任务,欢迎技术服务商承接:

车载360全景的软硬件开发 ¥25000 竞标中

矿车传感和定位智能系统 ¥50000 竞标中


>>购买VIP会员套餐


相关资讯
体积缩小58%!Vishay发布185℃耐受汽车级TVS解决方案​

汽车电子系统日益复杂,尤其在48V架构、ADAS与电控系统普及的当下,对瞬态电压抑制器(TVS)的功率密度、高温耐受性及小型化提出了严苛挑战。传统大功率TVS往往体积庞大,难以适应紧凑的ECU布局。威世科技(Vishay)日前推出的T15BxxA/T15BxxCA系列PAR® TVS,以创新封装与卓越性能直面行业痛点,为下一代汽车设计注入强大保护能力。

SK海力士突破6层EUV光刻技术,1c DRAM制程引领高性能内存新时代

韩国半导体巨头SK海力士近日在DRAM制造领域实现重大技术飞跃。据ZDNet Korea报道,该公司首次在其1c制程节点中成功应用6层EUV(极紫外)光刻技术,显著提升了DDR5与HBM(高带宽内存)产品的性能、密度及良率,进一步巩固其在先进内存市场的领导地位。

日月光投控7月营收超515亿新台币 AI芯片封测需求引领增长

半导体封测巨头日月光投控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7月公司实现营收515.42亿元新台币,较6月份环比增长4.1%,与上年同期相比则微降0.1%。若以更能反映国际业务实质的美元计价,7月营收高达17.69亿美元,呈现更强劲的增长势头——环比上升6.5%,同比显著增长11.2%。这一差异突显了新台币汇率波动对账面营收换算带来的影响。

停产风波:宁德时代建霞锂矿暂停运营,全球锂市场再起波澜

据彭博社8月11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CATL)已正式暂停其位于江西省宜春市的建霞锂矿生产作业,此次停产预计将持续至少三个月。这一重大变动迅速引发锂产业链高度关注。

巨头财报亮眼:联发科高通逆势增,车用云端成新战场

近日,全球移动芯片两大巨头——中国台湾地区的联发科(MediaTek)与美国的高通(Qualcomm)先后发布了最新一季的财务报告,为洞察消费电子市场动态和半导体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窗口。两份财报清晰地展现了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两大巨头正积极寻求多元化突破,竞相布局未来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