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球大数据产业将呈七大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8-02-6 阅读量:1134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新年伊始,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全球性重要会议都把“大数据”作为重要议题,进行讨论和展望。而随着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国家也在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本文就全球大数据发展趋势,中国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发展法制建设等展开调研和采访,推出“大数据观察”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大数据”是今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热词之一,与会各界都对云计算、大数据等驱动经济数字化转型因素表达了高度关注。而在年初举办的2018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美国消费技术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加里·夏皮罗、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克尔扎尼奇等都表示,大数据将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大数据是未来科技浪潮发展不容忽视的巨大推动力量,2018年全球大数据产业将得到强劲发展。

2022年大数据市场规模达800亿美元

据国内外权威机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至2022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年均实现15.37%的增长。近两年来,大数据发展浪潮席卷全球。全球各经济社会系统采集、处理、积累的数据增长迅猛,大数据全产业市场规模逐步提升。综合各方观点,2018年大数据产业或呈现开源大数据商业化进一步深入等七大发展趋势。

根据监测统计,2017年全球的数据总量为21.6ZB(1个ZB等于十万亿亿字节) ,目前全球数据的增长速度在每年40%左右,预计到2020年全球的数据总量将达到40ZB。

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人类发展留下了数据,但是数据不够多,难以形成资源;但是互联网时代留下的大量数据可以成为资源。”德国思爱普公司董事会成员Bernd Leukert表示,信息技术(IT)系统依赖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大量数据需要人工输入;然而,如今任何一个物理存在都会自动生成数据,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都会产生大数据,数据流将深刻改变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

清华数据创新基地主任邱东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首先要明确几个层次。一个是技术层面,也就是大数据、物联网和AI等。二是应用层面,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以此来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三是产业层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四是生态层面,人才、政策和市场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区域之间、国际之间如何相互沟通。

记者综合多家机构的预测,2018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454亿美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37%,市场规模达805亿美元。预计2018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29%。

七大趋势:产业应用将是主旋律

记者采访中国科学院、美国电子消费协会的有关专家,他们认为,随着大数据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工具将逐渐成为大数据的主力军。2018年,全球大数据产业将呈现七大发展趋势,而产业应用将是主旋律。

首先,开源大数据商业化进一步深化。随着闭源软件在数据分析领域的地盘不断缩小,老牌IT厂商正在改变商业模式,向开源靠拢,并加大专业服务和系统集成方面的力度,帮助客户向开源的、面向云的分析产品迁移,主要是Hadoop技术将加速发展。

第二,打包的大数据行业分析应用开拓新市场。随着大数据逐渐走向各个行业,基于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应用需求也日益增长。未来几年针对特定行业和业务流程的分析应用将会以预打包的形式出现,这将为大数据技术供应商打开新的市场。

第三,大数据细分市场规模进一步增大。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发展,将会创造出一些新的细分市场。例如,以数据分析和处理为主的高级数据服务、基于社交网络的社交大数据分析等。

第四,大数据推动公司并购的规模和数量进一步提升。因此,在未来几年中,大型IT厂商将为了完善自己的大数据产品线进行并购,首先涉及的将是信息管理分析软件厂商、预测分析和数据展现厂商等。

第五,大数据分析的革命性方法出现。今年,大数据分析将出现革命性的新方法,从前的很多算法和基础理论可能会产生理论级别的突破。机器学习继续成为大数据智能分析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相结合,成为大数据分析领域的热点。金融、互联网电子商务、健康医疗、城镇化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令人瞩目。

记者近期在美国西部一所高校访问时了解到,在美国的先进制药行业,药物开发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是机器学习,即算法利用数据和经验教会自己辨别哪种化合物同哪个靶点相结合,并且发现对人眼来说不可见的模式。

第六,大数据与云计算将深度融合。云计算为大数据提供弹性可扩展的基础设施支撑环境以及数据服务的高效模式,大数据则为云计算提供新的商业价值,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必有更完美的结合。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总裁胡晓明表示,2018年将是云计算与产业深度结合的元年。人们将看到各国的基础设施越来越紧密地和云计算结合起来,更多的制造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始用“云”,云计算将促进科技金融提高效益。

第七,大数据一体机将陆续发布。在未来几年里,数据仓库一体机、NoSQL一体机以及其它一些将多种技术结合的一体化设备将进一步快速发展。据记者了解,中国的华为、浪潮等公司今年将在大数据一体机上有更大的动作。华为IT服务器产品线总裁邱隆表示:“华为服务器在自身高质量、创新、高性价比的基础上,致力提供一个开放的计算平台,通过和业界主流大数据厂家合作,面向客户提供最佳性价比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大国行动:政府与企业联动

许多国家的政府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有着高度的热情。

纽约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塞恩告诉记者,根据前期计划,美国希望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在多个领域的突破,包括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工程技术、国土安全、生物医药等。其中具体的研发计划涉及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防部、能源部、国防部高级研究局、地质勘探局等6个联邦部门和机构。

目前,欧盟在大数据方面的活动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研究数据价值链战略因素;资助“大数据”和“开放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实施开放数据政策;促进公共资助科研实验成果和数据的使用及再利用。日本著名的矢野经济研究所预测,2020年度日本大数据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兆日元。
前瞻研究院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大数据企业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部分属于单纯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型公司,希望为市场带来创新方案并推动技术发展。另外一些则是以数据库/数据仓储业务为主的知名公司,利用自身资源与技术优势地位冲击大数据领域。

记者注意到,最近两年全球大数据公司一些新的独角兽企业将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Palantir作为估值仅排在Uber和Airbnb之后独角兽企业,自2015年浮出水面后就成为全球估值第一的大数据企业,它的重要客户为美国的情报机构,业务主要涉及国防安全与金融领域。作为全球Hadoop三驾马车中体量最大公司Cloudera Intel斥7.4亿美金巨资收购Cloudera约18%股份,使得Cloudera估值达到41亿美金,成为估值第二高的大数据公司。AppDynamics是美国去年第一次进行IPO的独角兽,市场估值约20亿美元。其销售应用性能管理(APM)软件,提供监控商业软件应用程序和IT基础架构性能的智能平台,功能是帮助企业发现和修复其应用程序中的错误。


方案超市都是成熟的量产方案和模块,欢迎合作:

工业压力传感器方案
工业4.0-UWB 精准室内实时定位系统(RTLS)
工业4.0-ZigBee 智慧型室内定位系统


快包任务,欢迎技术服务商承接:

IGBT控制PWM线圈 ¥50000 竞标中
Pretest项目软件技术开发需求 ¥10000 竞标中
硬件项目开发 ¥20000 竞标中


>>购买VIP会员套餐

相关资讯
体积缩小58%!Vishay发布185℃耐受汽车级TVS解决方案​

汽车电子系统日益复杂,尤其在48V架构、ADAS与电控系统普及的当下,对瞬态电压抑制器(TVS)的功率密度、高温耐受性及小型化提出了严苛挑战。传统大功率TVS往往体积庞大,难以适应紧凑的ECU布局。威世科技(Vishay)日前推出的T15BxxA/T15BxxCA系列PAR® TVS,以创新封装与卓越性能直面行业痛点,为下一代汽车设计注入强大保护能力。

SK海力士突破6层EUV光刻技术,1c DRAM制程引领高性能内存新时代

韩国半导体巨头SK海力士近日在DRAM制造领域实现重大技术飞跃。据ZDNet Korea报道,该公司首次在其1c制程节点中成功应用6层EUV(极紫外)光刻技术,显著提升了DDR5与HBM(高带宽内存)产品的性能、密度及良率,进一步巩固其在先进内存市场的领导地位。

日月光投控7月营收超515亿新台币 AI芯片封测需求引领增长

半导体封测巨头日月光投控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7月公司实现营收515.42亿元新台币,较6月份环比增长4.1%,与上年同期相比则微降0.1%。若以更能反映国际业务实质的美元计价,7月营收高达17.69亿美元,呈现更强劲的增长势头——环比上升6.5%,同比显著增长11.2%。这一差异突显了新台币汇率波动对账面营收换算带来的影响。

停产风波:宁德时代建霞锂矿暂停运营,全球锂市场再起波澜

据彭博社8月11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CATL)已正式暂停其位于江西省宜春市的建霞锂矿生产作业,此次停产预计将持续至少三个月。这一重大变动迅速引发锂产业链高度关注。

巨头财报亮眼:联发科高通逆势增,车用云端成新战场

近日,全球移动芯片两大巨头——中国台湾地区的联发科(MediaTek)与美国的高通(Qualcomm)先后发布了最新一季的财务报告,为洞察消费电子市场动态和半导体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窗口。两份财报清晰地展现了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两大巨头正积极寻求多元化突破,竞相布局未来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