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替换谷歌地图,海外业务重新开跑

发布时间:2020-01-22 阅读量:2783 来源: 百家号 发布人: CiCi

(原标题:华为海外谷歌反击战,已从地图打响)


过去一年里,面对美国的“花式断供”,华为展现出了强大的自研能力,鸿蒙系统呼之欲出,硬件上也实现了很高程度的自主化。不断亮出的技术底牌不但帮其保住原有的市场份额,2019 上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还取得了 24% 的增长。

但漂亮的数字之下,华为的困局也相当棘手——由于谷歌暂停了和华为的合作,从去年上市的 Mate30 系列开始,华为不能再在新手机上使用 Google “全家桶”。


华为替换谷歌地图,海外业务重新开跑.jpeg

这几乎相当于宣判了华为手机在欧洲市场的“死刑”,整个 2019 年,华为手机在欧洲零增长,市场份额下滑 1.7 个百分点,较之同期国内 66% 的增长率,处境很不妙。

华为一直在寻求 Google 的替代方案,去年 8 月的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宣布要打造自己的移动服务生态 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

华为替换谷歌地图,海外业务重新开跑1.jpeg

近日,这项计划有了新进展,华为与荷兰数字地图厂商 TomTom 达成了合作协议,后者将为华为提供地图、交通、导航等服务。

就在合作达成的前几天,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定,其中并未将华为从“实体名单”上移出,这意味着,与 TomTom 的合作,不仅是华为对抗 Google 的关键筹码,也将直接决定华为手机能否重夺欧洲市场。


华为替换谷歌地图,海外业务重新开跑2.jpeg

地图,“值钱”在哪?

Google 的 GMS(谷歌移动服务),也就是传说中的“ Google 全家桶”,包含的应用不止地图,还有 Google Play 应用市场、Gmail 邮箱、Youtube 视频、Chrome 浏览器等等应用。


华为替换谷歌地图,海外业务重新开跑3.jpeg

和大部分安卓厂商一样,之前华为在欧洲发售的手机都使用 Google Map。如果单纯就应用而言,即便用不了 Google 地图,用户也都能找到替代品,差别只是体验和学习成本。

地图的价值绝非一个 APP 这么简单,它的核心是测绘资质和地图数据库

由于地理信息涉及国家安全,各国对地图测绘资质的把控都很严格,几乎不会对国外厂商开放,华为想要构建自己的地图服务,只有两种方式:使用开源数据,或者从外部公司采购。

以百度地图为例,它实现欧洲 32 国覆盖,用的是第一种方式,底图数据大多来自开源的地图协作平台 OSM(Open Street Map),像维基百科一样,内容由网友编辑,但因此准确性较差,底图数据本身就有不少问题。


华为替换谷歌地图,海外业务重新开跑4.jpeg

此外,谷歌架构 GMS 的意义也并不在于应用,而是服务

打车、外卖、社交、点评类等很多 APP 开发的时候就强制要求调用系统中的 Google 地图,一台缺失了 Google 架构的安卓手机寸步难行。

欧洲一直是华为的重点开发市场,特别是 2018 年全面退出北美后,欧洲就成了华为的进攻要地,但由于 Google 地图的限制,Mate 30 至今没有被西欧主要运营商上架,华为被迫用一年前的机型与苹果、三星、小米的新旗舰对抗。


华为替换谷歌地图,海外业务重新开跑5.jpeg

因此,找一家有测绘资质的地图公司合作,成为了华为当下的燃眉之急。

华为能否“复制”苹果路径?

除了 Google 地图,国外主要地图厂商还有 iGo、TomTom 和 Here,其中来自荷兰的 TomTom 和手机圈的渊源最深。

TomTom 成立于 1991 年,早在 2004 就推出了能在手机端使用的导航应用,凭借早期推出的 PND(个人导航设备),它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便携式导航设备制造商。


华为替换谷歌地图,海外业务重新开跑6.jpeg

TomTom 通过对用户收取服务费盈利,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大量免费应用一夜之间占领了市场,以 Google 为代表的免费语音导航对 TomTom 形成强烈的冲击,TomTom 被迫转入了 to B 市场,服务于大众、戴姆勒和丰田等汽车厂商。

因为 TomTom 是为数不多保持独立的地图厂商,对于很多需要地图服务的手机公司来说,它仍然是最理想的地图数据合作商。

TomTom 是 Uber 自动驾驶地图的数据供应商,但它更知名的合作是与苹果

2012 年,苹果和谷歌这对曾经的盟友决裂,iOS6 系统彻底抛弃 Google Map,用自家的苹果地图取而代之。当时,苹果地图最主要的数据来源就是 TomTom,双方合作一直延续至今。


华为替换谷歌地图,海外业务重新开跑7.jpeg

华为此番操作几乎与苹果如出一辙, 用第三方合作弥补 Google Map 缺失的尴尬,但参照苹果的经验,解决了地图数据来源之后,还要经历漫长的磨合开发

基于底层数据开发地图相对简单;之后开放 API 接口给第三方开发者调用。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了。鉴于安卓是一个极度开放的生态,况且华为也不像苹果,对软件开发者有绝对的控制力,有多少 APP 开发者愿意接入华为地图还是未知数。

另外,地图应用需要数据和技术上的积累,在人员投入方面也是一项“大工程”。


华为替换谷歌地图,海外业务重新开跑8.jpeg

因为低估了地图应用的难度和工作量,刚接入 TomTom 的前几年,苹果地图一直被用户频繁抱怨——更新速度太慢,地标位置不如 Google Maps 精确,导航甚至经常出错,这直接导致了苹果地图团队核心成员引咎辞职。

为了补地图这个“大坑”,后来几年中苹果大肆招人,同时花重金收购了七家和地图技术相关的公司,直到 2017 年的 iOS10 更新,苹果才算地图体现才算相对成熟。

HMS,重返欧洲的最后一战?

在贸易战爆发后,华为已经将消费终端的重点重新转移回了国内市场,发力的华为在去年 Q3 博取了惊人的 66% 增长,挤压着苹果、小米、OV 的生存空间。

但广阔的海外市场依然是华为的战略重地,尤其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出现负增长的当下,华为海外布局的作用愈发凸显。


华为替换谷歌地图,海外业务重新开跑9.jpeg

欧洲的确有它的优势,首先就是本土品牌的缺失,诺基亚作为本土品牌,市场份额只有 2.4%,而且早已是昨日黄花,在它被中国企业收购后,欧洲人在手机消费上,早已没有韩国人和美国人对三星、苹果的那种民族情感加成。

从去年开始,华为在欧洲花了 1 亿美元巨款筹备海外应用商店,同时还在通过各种渠道教育用户如何安装必要的程序,种种努力,都是为了解决 Google 服务缺失带来的问题。

通过不同破解手段,华为新机在全球很多国家基本可以使用,但这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多余的操作和不确定性,也在让潜在消费者远离华为。这也是华为急于推出 HMS “全家桶”的原因。

华为替换谷歌地图,海外业务重新开跑10.jpeg

但可以预见的是,和当时的苹果地图一样,无论华为地图还是 HMS,都并不具备充足的前期规划和积累,消费者也免不了要忍受起步阶段的种种问题和不足,这极度考验华为的硬件实力和客户的忠诚度。

但华为没得选,一路升级打怪,为了有资格与最后的大 boss 一决高下,这是华为必须闯的关卡。

相关资讯
华虹半导体2025年Q1业绩解析:逆势增长背后的挑战与破局之路

2025年第一季度,华虹半导体(港股代码:01347)实现销售收入5.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6%,环比微增0.3%,符合市场预期。这一增长得益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领域需求的复苏,以及公司产能利用率的持续满载(102.7%)。然而,盈利能力显著下滑,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仅为380万美元,同比锐减88.05%,环比虽扭亏为盈,但仍处于低位。毛利率为9.2%,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但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反映出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的加剧。

边缘计算新引擎:瑞芯微RV1126B四大核心技术深度解析

2025年5月8日,瑞芯微电子正式宣布新一代AI视觉芯片RV1126B通过量产测试并开启批量供货。作为瑞芯微在边缘计算领域的重要布局,RV1126B凭借3T算力、定制化AI-ISP架构及硬件级安全体系,重新定义了AI视觉芯片的性能边界,推动智能终端从“感知”向“认知”跃迁。

半导体IP巨头Arm:季度营收破12亿,AI生态布局能否撑起估值泡沫?

2025财年第四季度,Arm营收同比增长34%至12.4亿美元,首次突破单季10亿美元大关,超出分析师预期。调整后净利润达5.84亿美元,同比增长55%,主要得益于Armv9架构芯片在智能手机和数据中心的渗透率提升,以及计算子系统(CSS)的强劲需求。全年营收首次突破40亿美元,其中专利费收入21.68亿美元,授权收入18.39亿美元,均刷新历史纪录。

Arrow Lake的突破:混合架构与先进封装的协同进化

2024年10月,英特尔正式发布Arrow Lake架构的酷睿Ultra 200系列处理器,标志着其在桌面计算领域迈入模块化设计的新阶段。作为首款全面采用Chiplet(芯粒)技术的桌面处理器,Arrow Lake不仅通过多工艺融合实现了性能与能效的优化,更以创新的混合核心布局和缓存架构重新定义了处理器的设计范式。本文将深入解析Arrow Lake的技术突破、性能表现及其对行业的影响。

暗光性能提升29%:深度解析思特威新一代AI眼镜视觉方案

2025年5月8日,思特威(股票代码:688213)正式发布专为AI眼镜设计的1200万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SC1200IOT。该产品基于SmartClarity®-3技术平台,集成SFCPixel®专利技术,以小型化封装、低功耗设计及卓越暗光性能,推动AI眼镜在轻量化与影像能力上的双重突破。公司发言人表示:"AI眼镜的快速迭代正倒逼传感器技术升级,需在尺寸、功耗与画质间实现平衡,这正是SC1200IOT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