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选择压控晶振?

发布时间:2024-02-26 阅读量:1610 来源: 综合自网络 发布人: wenwei

【导读】VCXO压控晶振主要由石英晶体谐振器、变容二极管和振荡电路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电压来改变变容二极管的电容,从而“牵引”石英谐振器的频率,以达到频率调制的目的。VCXO压控晶振大多用于锁相技术、频率负反馈调制的目的。


改善压控晶振温频特性方法


合适的压控范围


压控晶振的频率展宽是以牺牲谐振回路的品质因数为代价的。当压控晶振的压控范围较大时,在不同压控范围下,振荡电路中元器件对晶振温频特性的影响明显不同。压控晶振温频曲线的高低温翻转点相对于石英谐振器发生了的变化。并且,不同压控范围下,晶振和振荡电路的温频特性有明显差异。减小振荡电路的压控范围可以改善晶振的温频特性。所以,在压控范围满足应用要求的情况下,应适当调节频率展宽网络的参数,不要过分展宽,以免引起晶振温频特性的急剧恶化 。


合理的激励功率


AT 切石英谐振器具有较明显的幅频效应,其激励电流与振荡频率之间存在如下关系Δf/f0 = Di2 q ( 8)


式中: Δf/f0 ———振荡频率的相对变化; D———电流常数; iq———石英谐振器的激励电流。


如果石英谐振器的激励过大,会导致晶振频率稳定度下降。实际上,石英谐振器的频率温度曲线并不是理想的三次曲线,经常会存在一些跳点。当激励偏大时,这些跳点的幅度就会变大,位置也可能发生变化,使晶体的温频曲线发生明显变形。并且,振荡电路的激励过大,也会使电路中其它元件的影响加大,从而进一步恶化晶振的频率温度稳定性。


石英谐振器的激励为 100μW 时,晶振频率温度稳定性为 ± 19. 43 × 10 - 6,激励为 500μW时晶振的频率温度稳定性为 ± 32. 17 × 10 - 6。激励为 500μW 时,晶振的高低温翻转点分别为 70℃ 和- 40℃ ,而激励为 100μW 时,晶振的高低温翻转点分别为 60℃ 和 - 30℃。可见,减小激励可有效提高晶振的频率温度稳定性。因此,在设计高频宽压控晶振时,应尽量减小振荡电路对石英谐振器的激励,避免由于激励过大而引起的晶振频率稳定度下降问题。


如何正确选型压控晶振


首先,要弄清楚具体应用场合是需要压控晶振,还是一般的振荡器。当设计人员希望通过外加控制电压来对振荡器的频率作小范围的调谐时,就应选用VCXO压控晶振器件。


我们把这种振荡器调谐称为牵引度(pullability)。牵引度用10-6数量级表示。VCXO压控晶振牵引度的典型值为±50×10-6~±200×10-6,要得到这种范围的牵引度,VCXO压控晶振产品一般采用标准圆形石英晶振。为了满足牵引度范围大的要求,设计上须用大尺寸晶体(直接0.25英寸~0.35英寸)。此外,如果要得到大范围的牵引度,VCXO压控晶振产品的晶体应是基模晶体。


VCXO压控晶振的技术规范中列有多项性能参数。这些参数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某些参数的高指标而忽视由此引起的其它参数的劣化。例如,VCXO压控晶振的允许的频率控制范围就是有限制的。一般来说,如果要求VCXO压控晶振的有较大的牵引度,则它在工作温度范围内的频率稳定度就较差。反之,如果对频率稳定度要求高,就很难得到较大的牵引度(>±200×10-6)。因此,正确了解压控晶振的技术规范和使用要求,对于在设计上用好这种器件是很关键的。


相关资讯
国产感烟探测器MCU破局:BA45F25343/53/63如何实现精度与成本双赢?

在消防安全需求升级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背景下,Holtek(盛群半导体)推出BA45F25343/53/63系列MCU,以双通道感烟AFE(模拟前端)为核心,结合高度集成的电源管理与智能算法,实现感烟探测器在精度、成本、可靠性三大维度的突破性提升。该系列通过内置双通道LED驱动、5V/9V多电压输出及失效报警功能,不仅解决了传统方案外围电路复杂、误报率高(行业平均>2%)的痛点,更以国产替代能力打破海外厂商(如ADI、Microchip)在高端消防芯片市场的垄断,成为智能消防终端、工业安全监测等场景的行业标杆。随着智慧城市与安规政策驱动,BA45F系列有望在百亿级消防物联网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

能效与体积的双重革命:解码Microchip新一代电源模块的六大核心优势

在边缘计算与工业自动化高速发展的当下,电源管理技术正面临高密度集成与能耗优化的双重挑战。Microchip推出的MCPF1412高效全集成12A电源模块,以行业领先的5.8mm³超小封装、95%以上能效转换率及智能化数字接口,直击设备小型化与能源损耗的核心痛点。本文从技术解析、性能突围、国产替代路径及市场前景多维度切入,深度剖析该模块如何通过创新的LDA封装与PMBus®兼容设计,在工业控制、数据中心及新能源领域重构电源管理标准,为国产替代与全球竞争提供关键技术启示。

16nm工艺硬核突围 易灵思车载FPGA技术图谱深度解析

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的智能驾驶技术专区,易灵思(展位2BC104)首次公开展示其钛金系列FPGA完整技术生态,两款基于16nm FinFET工艺的旗舰产品Ti60/Ti180,配合全栈式开发平台,构建起覆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车载传感三大核心场景的解决方案。

颠覆性技术突破!英特尔18A工艺斩获四大客户,台积电2nm制程迎来劲敌

全球半导体制造格局迎来关键变量。根据产业链最新消息,英特尔的Intel 18A制程节点已获得英伟达、博通、IBM等多家行业巨头的代工订单,首批验证芯片反馈积极。这意味着在台积电主导的先进制程领域,美国本土终于出现具备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舱驾一体”时代来临:深度解析天玑C-X1如何挑战高通霸主地位

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联发科技(MediaTek)以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C-X1与联接平台MT2739的发布,正式吹响了“AI定义座舱”的号角。作为全球首款基于3nm制程的车规级芯片,C-X1凭借双AI引擎架构、NVIDIA Blackwell GPU集成及400TOPS的端侧AI算力,不仅突破了传统车载芯片的算力天花板,更通过云端-端侧一致性开发生态,实现了低延迟语音交互、实时旅程规划等生成式AI功能的规模化落地。而MT2739作为5G-Advanced技术的标杆性产品,率先支持3GPP R18协议及卫星通信技术,解决了复杂场景下的网络稳定性难题。这两大平台的协同,标志着MediaTek在智能汽车领域完成了从芯片性能到生态整合的全链条布局,直面高通8155等竞品的市场优势,并加速国产替代进程。随着智能座舱渗透率预计在2025年突破60%,MediaTek正以技术革新重塑行业格局,推动中国汽车芯片从“跟随”迈向“引领”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