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瞬态汽车应用,达到速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发布时间:2025-03-14 阅读量:1937 来源: 发布人: lina

【导读】为了解决汽车应用中日益提高的电流需求和快速瞬变所带来的挑战,ADI专门设计了耦合电感,并获得了专利。理想情况下,为了获得高效率,需要较大电感值和较小电流纹波,但为了实现快速瞬变,又需要较小电感值。耦合电感利用出色的耦合机制,使其在稳态下表现为一个大电感,从而有效地降低电流纹波。


问题


随着电流摆率和效率要求不断提高,ADI专利耦合电感如何增强汽车应用中多相稳压器的性能?


提升高瞬态汽车应用,达到速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回答


为了解决汽车应用中日益提高的电流需求和快速瞬变所带来的挑战,ADI专门设计了耦合电感,并获得了专利。理想情况下,为了获得高效率,需要较大电感值和较小电流纹波,但为了实现快速瞬变,又需要较小电感值。耦合电感利用出色的耦合机制,使其在稳态下表现为一个大电感,从而有效地降低电流纹波。同时,耦合电感在瞬态事件中的电感值较小,且导通较快。这有便于缩小应用尺寸,同时保持高效率,这对于支持1 V以下的负载电压至关重要。此外,其设计有助于加快响应时间,使稳压器能够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管理剧烈的瞬态负载。通过优化电感值,这些耦合电感有助于为ADAS和其他大电流应用中的先进半导体工艺实现所需的必要电压容差、高效率和瞬态规格。


简介


大电流、低电压应用经常采用多相降压转换器拓扑来降低电压。这种多相降压转换器可以利用传统的分立电感(DL,如图1a所示),或利用耦合电感(CL,如图1b所示)。如果是CL,绕组为磁耦合,具有消除电流纹波的优势1-6。


汽车ADAS应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GPU或ASIC供电轨严格控制在0.4 V至1 V范围内,尤其是在快速瞬变条件下。负载瞬态通常会导致所有相位将开关节点VX拉高至VIN,因此每相中的电感电流以一定的摆率(式1)逐渐上升,其中VIN为输入电压,Vo为输出电压,L为电感值。卸载瞬态通常会导致所有相位拉低至GND,并且电感电流逐渐下降(式2)。已知低输出电压值VOUT<1 V,并假设输入电压典型值至少为5 V,比较式1和式2很容易看出,卸载瞬态是主要问题,这是因为使电流逐渐下降的电压非常小。


提升高瞬态汽车应用,达到速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图1.多相降压转换器,采用(a)分立电感或(b)耦合电感


提升高瞬态汽车应用,达到速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增加COUT中陶瓷输出电容的数量。然而,这种方法的体积过大、成本过高,有些不切实际。在汽车行业,稳压器往往配置为以相对较高的频率(FS,通常超过2 MHz)进行开关。这与云应用或工业应用中的稳压器形成对比。由于特别的电磁干扰(EMI)要求,汽车环境中需要更高的开关频率。虽然高频有助于减小稳压器中的电感值,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由式3可求出带DL的常规降压转换器各相的电流纹波,其中占空比D = VOUT/VIN,VOUT为输出电压,VIN为输入电压,L为电感值,FS为开关频率。


提升高瞬态汽车应用,达到速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用漏感为LK且互感为LM的CL代替DL,则CL中的电流纹波可表示为式46。品质因数(FOM)表示为式5,其中NPH为耦合相数,ρ为耦合系数(式6),j为运行指数,仅定义占空比的适用区间(式7)。CL的参数有漏感LK和互感L M。


提升高瞬态汽车应用,达到速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对于特定的CL设计,与采用分立电感L的常规降压转换器相比,式4和式5中的FOM含义可以解释为电流纹波消除所涉及的额外乘数。与具有任意电流纹波和瞬态性能的任何系统相比,业界进一步推广和扩展了FOM的定义及其含义11。建议使用归一化瞬态摆率 (期望较高) 与归一化电流纹波 (期望较低) 的比率 (式8)。对于一些采用分立电感的基准转换器,瞬态摆率和电流纹波通过相关数字进行归一化 (因此任何采用DL的系统仍会导致FOM = 1)。SRTR和ΔIL是所选设计或技术在稳态下的瞬态电流摆率和电流纹波,而SRTR_DL和ΔILDL是同样的参数,但用于基准DL设计。


由于瞬态和稳态下分立电感的电流摆率相同,式8可以简化为式9。这样一来就完全避免了实际提及DL设计,但基准测试的思想仍然存在。


提升高瞬态汽车应用,达到速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请注意,对CL使用广义FOM定义(式9)将得到式5,因此新定义是向后兼容的,而且还可用于电流纹波和瞬态摆率与DL公式存在显著差异的技术(例如TLVR9)。


CL设计和考虑因素


应用指标为VIN = 5 V、VOUT = 0.8 V、FS = 2.1 MHz、NPH = 8。开始时,选择DL = 32 nH来支持快速瞬变,而每个电感占用4.2 mm × 4.2 mm × 4.2 mm。理想情况下,这些电感将用8相耦合电感(CL)代替。然而,h = 4 mm的低高度要求带来了难题,因为在这种高度限制下,8相耦合电感器会变得过于细长,难以生产,而且还会更容易受到电路板弯曲变形的影响。因此,我们为CL选择了4相构建模块,这也使得元件的放置和布局更加灵活。我们的目标是获得更快的瞬变,并且已知CL值的纹波将小于起始DL值的纹波。因此,我们采用了近期推出的Notch CL (NCL)结构来尽可能减小漏感LK7,8,10。我们设计了NCL0804,LK约为17 nH,OCL = LM + LK = 100 nH,NPH = 4,相位间距为6.9 mm/相,高度h = 4.0 mm(最大值)(图2)。


提升高瞬态汽车应用,达到速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图2.开发的NCL0804-4-R17(h = 4 mm(最大值))


使用FOM图10可以有效比较不同的设计。任何DL设计都会出现FOM = 1,这是因为在稳态和瞬态下,电流摆率的比例为1:1。给定尺寸下,耦合电感的NCL结构会使LM/LK比率最大化,因此通常能够产生最高FOM9。FOM比较如图3所示;在目标输出电压附近,我们开发的NCL比DL好约4.4倍。


表1.四相构建模块不同磁元件方案的比较


电感

高度:mm/相对值

效率,相对值

电流纹波,相对值

瞬态,相对值

瞬态/纹波相对优势(公式9)11

NCL0804-4

最大4.0/1倍

正常

1倍

1倍

4.4倍

DL = 32 nH

最大4.4/大1.1倍

大2.35倍

慢1.9倍

1倍

DL   = 100 nH

最大6.4/大1.6倍

正常

小1.33倍

慢5.9倍

1倍


提升高瞬态汽车应用,达到速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图3.相对于输出电压VOUT,开发的NCL = 4× 17 nH和理论NCL = 8× 17 nH的FOM与任何DL的FOM相比较


(VIN = 5 V)


相应的电流纹波比较如图4和表1所示。对电流纹波和瞬态摆率的不同取舍,让DL值的选择范围非常宽,但我们开发的NCL始终有4.4倍的优势。NCL的电流纹波比DL = 32 nH的纹波小2.35倍,同时NCL的瞬态摆率要快1.88倍。2.35×1.88约等于4.4,与预测的FOM = 4.4相匹配。使用DL = 100 nH也可以降低电流纹波,这使其电流纹波比NCL的电流纹波小1.33倍,但NCL的瞬态摆率会快5.88倍,因此NCL相对于任何DL的优势仍然是5.88/1.33,即约等于4.4倍(NCL的FOM = 4.4)。


提升高瞬态汽车应用,达到速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图4.相对于输出电压VOUT,比较开发的NCL = 4 × 17 nH和理论NCL = 8 × 17 nH的电流纹波与DL = 32 nH和DL = 100 nH的电流纹波


观察图3中相同NCL的理论FOM,但考虑NPH = 8是否可制造的情况,我们看到NCL相对于DL的性能优势将从4.4倍扩大到5.8倍,而且在VOUT较低时,相对的优势差距更大。


展望未来,我们或许应该考虑NCL的不同设计。一种可能性是将相位排成两排,以保持铁氧体磁芯的长宽比较低,使其有利于制造。在这种情况下,NCL可以放在PCB的底部,直接位于GPU的陶瓷旁路上方,并且功率级围绕在NCL的周边。此方法类似于垂直供电(VPD)布置,有可能会在瞬态和纹波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也就是可以有效提高瞬态效率。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这样的改动将会显著改变现有的设计和布局。未来将取决于客户的偏好,考虑是否采用这种方法。


实验结果


提升高瞬态汽车应用,达到速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图5.稳压器四相构建模块,电感尺寸可为(a) DL = 100 nH(h = 6.4 mm(最大值))和(b) NCL0804-4(h = 4.0 mm(最大值))


用NCL0804-4替代DL = 32 nH电感可以提高效率,如图6所示。这种改善主要是因为电流纹波大幅降低(图4),从而导致绕组、功率级和走线中的电流有效值降低。此外这还有助于降低交流损耗,如图6所示。同时,17 nH/相的NCL(图5b)在瞬态下的电流摆率要快约1.9倍,反馈环路中的相位裕量一般也会得到改善。降低DL = 100 nH的纹波(图5a)可重新提高效率(图6),但这种DL的高度明显高于允许值(h = 4 mm),同时也比我们开发的NCL慢约5.9倍,并且会大大影响所需输出电容的数量。正如基于FOM的估计,结果证实了NCL相对于分立电感方法的不同权衡方案具有根本的性能优势。


提升高瞬态汽车应用,达到速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图6.DL = 32 nH (h = 4.4 mm)、DL = 100 nH (h = 6.4 mm)和NCL = 4× 17 nH (h = 4.0 mm)的效率比较:5 V至0.8 V,四相。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开发了一种采用NCL结构的新型耦合电感,以优化输出电压非常低和负载瞬态指标变化剧烈的应用性能。该CL也是为了适应汽车设计的低高度要求而开发的。选择NCL结构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泄漏。与常规分立电感方案相比,它的瞬态/纹波性能提高了4倍以上。


若分立电感(DL)方案的效率要与所开发的NCL相同,高度须为后者的1.6倍(DL = 100 nH)。然而,这种替代方案的瞬态速度会低5.9倍,从而严重影响输出电容的尺寸和成本。表1的比较结果凸显了NCL0804-4在高度、效率、电流纹波和瞬态速度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Aaron M. Schultz和Charles R. Sullivan。“Voltage Converter with Coupled Inductive Windings, and Associated Methods”。美国专利6,362,986,2001年3月。

2      Jieli Li。Coupled Inductor Design in DC-DC Converters。硕士论文,达特茅斯学院,2002年。

3      Pit-Leong Wong、Peng Xu、P. Yang和Fred C. Lee。“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of Interleaving VRMs with Coupling Inductors”。《IEEE电源电子会刊》,第16卷第4期,2001年7月。

4      Yan Dong。Investigation of Multiphase Coupled-Inductor Buck Converters in Point-of-Load Applications。博士论文,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2009年7月。

5      Alexandr Ikriannikov和Di Yao。“Addressing Core Loss in Coupled Inductors”。Electronic Design News,2016年12月。

6      Alexandr Ikriannikov。“耦合电感的基础知识和优势”。ADI公司,2021年。

7      Alexandr Ikriannikov和Di Yao。“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Assemblies Including Coupled Inductors, and Associated Methods”。美国专利11869695B2,2020年11月。

8      Alexandr Ikriannikov。“Evolution and Comparison of Magnetics for the Multiphase DC-DC Applications”。IEEE应用电源电子会议,2023年3月。

9      Amin Fard、Satya Naidu、Horthense Tamdem和Behzad Vafakhah。 “Trans-inductors Versus Discrete Inductors in Multiphase Voltage Regulators: An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Comparative Study”。IEEE应用电源电子会议,2023年3月。

10    Alexandr Ikriannikov和Di Yao。 “Converters with Multiphase Magnetics: TLVR vs CL and the Novel Optimized Structure”。PCIM Europe,2023年5月。

11    Alexandr Ikriannikov和Brad Xiao。“Generalized FOM for Multiphase Converters with Inductors”。2023年IEEE能源转换大会暨展览会,2023年10月。

(来源:ADI公司,作者:Jon Wallace,高级总监,Issac Siavashani,首席工程师,Alexandr Ikriannikov,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


我爱方案网


推荐阅读:

基于英诺赛科产品的2KW 48V双向AC/DC储能电源方案

从理论到实践:超低噪声µModule稳压器二阶滤波器优化的全面指南

[换馆定档] IOTE 2025国际物联网展·上海站携手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定档6月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基于onsemi产品的1500W热泵热水器压缩机驱动器方案

精密测量系统噪声溯源:RTI/RTO建模与仿真实践指南


相关资讯
高可靠+低功耗:虹扬SOT23封装ESD二极管领跑车规级防护市场

随着汽车电子化、智能化加速,车载系统对ESD(静电放电)防护的要求日益严苛。虹扬电子推出的车规级ESD保护二极管AH05C325V0L,采用SOT23封装,符合AEC-Q101标准,专为CAN总线、车身控制单元(BCU)及电子控制单元(ECU)等场景设计。其核心特性包括80W浪涌吸收能力、5V反向工作电压、单向电流设计,以及低漏电流和高抗静电能力(±30kV接触放电),为敏感电子元件提供高效防护。

消费电子补贴效应凸显,中小尺寸驱动IC需求三连增

全球显示面板核心元器件市场呈现企稳态势。根据TrendForce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面板驱动IC产品均价环比下降幅度收窄至1%-3%区间,第二季度虽仍存在价格下行压力,但降幅预计将控制在2个百分点以内。这标志着自2020年疫情引发的剧烈市场波动后,驱动IC价格曲线首次出现明显筑底信号。

成本直降40%!易飞扬硅光模块如何重构DCI市场格局?

在全球5G网络部署与边缘计算需求井喷的背景下,易飞扬创新推出基于O波段的100G QSFP28 DWDM光模块,直击城域网络升级痛点。该产品通过零色散传输架构与硅光集成技术,突破传统C波段方案在中短距场景下的性能瓶颈,以低于3.5W的功耗实现30km无补偿传输,同时兼容开放光网络架构。据行业测算,其部署成本较同类方案降低40%,为5G前传、分布式AI算力互联及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高性价比选择,或将成为运营商边缘网络改造的关键技术引擎。

充电效率94.8% vs 国际竞品:国产IC技术路线图全解析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欧盟新电池法规(EU 2023/1542)的驱动下,旭化成微电子(AKM)于2025年2月正式量产AP4413系列充电控制IC,以52nA超低功耗、94.8%充电效率及多电压适配等核心技术,重新定义小型设备供电逻辑。该产品通过电容器预充电机制破解完全放电恢复难题,并凭借动态电压调节算法兼容光能、振动等微瓦级能源输入,显著优于TI、ADI等国际竞品。面对国产替代窗口期,AP4413依托BCD工艺与专利壁垒抢占先机,有望在智能家居、工业传感等千亿级市场替代传统一次性电池方案,成为环保供电赛道的标杆级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与工业4.0双重驱动:全球电子分销巨头技术布局揭秘

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分销领域的领军者,贸泽电子始终以"技术赋能创新"为核心战略,通过构建覆盖1200余家原厂的供应链网络,为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新增物料突破8,000项,其中多项产品体现了行业技术演进的三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