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9 阅读量:159 来源: 兆易创新 发布人: wenwei
【导读】北京,2025年4月8日 —— 中国半导体龙头企业兆易创新(603986.SH)与全球第三代功率半导体领军者纳微半导体(NVTS.US)今日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兆易创新高算力MCU技术与纳微高频GaNFast™氮化镓、GeneSiC™碳化硅技术,联合开发智能高效的数字电源解决方案,重点布局AI数据中心、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万亿级赛道。合作包含共建联合研发实验室,加速电力电子系统向高功率密度、低碳化升级。
纳微半导体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查莹杰(左)与兆易创新高级副总裁、CTO、MCU事业部总经理李宝魁(右)合影
技术互补:MCU+第三代半导体的"效率革命"
在数字能源系统中,兆易创新GD32系列MCU凭借高精度实时控制能力,与纳微半导体GaNFast氮化镓器件的高频开关特性形成技术协同。这种组合可将电源转换效率提升至98%以上,同时将功率密度提高30%,满足AI算力集群、超充桩等场景对小型化、低能耗的严苛需求。据悉,双方已推出首款集成GD32H7系列MCU与GaNFast 1.6MHz芯片的3kW数据中心电源模块。
此次合作还涉及碳化硅技术的深度开发。纳微GeneSiC™ MOSFET将适配兆易创新GD32G5系列MCU,针对光伏逆变器、车载充电系统开发耐高温、低损耗的解决方案,预计在2026年实现车规级产品量产。
市场卡位:瞄准绿色能源转型三大主战场
● AI数据中心:合作产品可降低单机柜供电损耗15%,助力液冷服务器电力架构升级
● 新能源汽车:开发22kW集成式车载充电机(OBC),体积较传统方案缩小40%
● 光储充一体化:推出支持1500V光伏系统的智能功率模块,提升储能系统循环寿命
据行业分析机构TrendForce预测,2026年全球第三代半导体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美元,其中数字能源应用占比超六成。双方联合实验室将重点突破多芯片封装(MCP)、智能热管理等关键技术,计划三年内推出20款功率芯片模组。
企业战略:从产品协同到生态共建
兆易创新MCU事业部总经理李宝魁强调:"GD32系列已实现19.8亿颗出货,此次合作将MCU从控制核心升级为能源系统的'智慧大脑'。" 纳微半导体亚太区总经理查莹杰透露,双方正在构建开发者生态平台,开放硬件设计套件和AI能效优化算法库,计划年内举办全球数字电源开发大赛。
市场观察人士指出,这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企业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级方案输出。随着欧盟碳关税机制落地,双方在能效标准认证领域的合作或成后续看点。
推荐阅读:
DigiKey 2025慕尼黑电子展:沉浸式创新与全球技术联结
川土微CA-IS3223EHS-Q1半桥驱动器:±800V隔离+20V宽压,精准驱动中小功率系统
村田中国携全场景医疗电子方案亮相CMEF 2025,以创新技术重塑智慧医疗生态
2025年HBM市场激战:英伟达B300芯片驱动需求,三大原厂竞逐技术制高点
国产半导体设备龙头净利飙升44%!北方华创连拓版图剑指千亿市场
4月18日,国内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士兰微(股票代码:600460)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2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14%;归母净利润2.2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40元(含税),合计派发6656.29万元。
4月18日,思特威(SmartSens)交出一份堪称现象级的成绩单:2024年净利润同比狂飙2662%至3.93亿元,营收突破59.68亿元实现翻倍增长;2025年一季度延续高增态势,净利润同比暴涨1264.97%达1.91亿元。在智能手机高阶5000万像素突围、智能驾驶车载传感器放量、安防产品技术反超国际大厂的三重引擎推动下,这家国产图像传感器龙头市占率从三年前的2.1%跃升至4.8%,成为全球CMOS赛道最强劲的「中国加速度」。据中信证券测算,其技术代际差距已从3-5年缩短至1年内,国产替代进程迈入质变阶段。
脑机接口(BCI)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中国科研团队近期在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实现多项突破,不仅打破关键技术进口依赖,更在全链条自主可控的基础上,将脑机接口的精准解码能力推向国际前沿。从渐冻症患者重获语言交流能力到高位截瘫患者用意念操控游戏,中国技术正为人类脑科学研究和医疗康复开辟全新路径。
近日,金升阳正式发布LI(F)75-240W-R2S系列金属导轨电源,覆盖75W、120W、150W、240W四款功率型号,以“小体积、高性价比、强性能”为核心优势,精准匹配工控、电力、安防等行业对紧凑空间、成本控制及稳定供电的严苛需求,成为工业场景电源方案的革新之选。
作为中国最早的家电品牌之一,康佳集团自1980年成立以来,曾凭借彩电业务稳居行业龙头。但在智能化转型与跨界竞争中,其市场份额逐渐被TCL、创维等对手挤压。2023年启动的重组计划,正是应对多重危机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