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量:154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wenwei
【导读】据最新市场消息与厂商证实,美国商务部在人工智能(AI)高性能芯片对华出口管制政策上进行了审慎调整。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与超威半导体(AMD)均已获得美方新的授权许可,允许其向中国大陆市场恢复特定型号AI芯片的销售,其中包括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H20芯片以及AMD的部分产品线(如被广泛关注的MI 308系列)。
政策转向信号明确,分级管理体现灵活性
此次出口许可的恢复被业内视为美国政府在技术贸易政策上实施更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信号。在严格维护国家安全原则的前提下,当局尝试兼顾跨国科技企业的商业利益诉求。此举旨在避免“一刀切”禁令带来的巨大市场损失与全球供应链震荡,体现了政策执行的分级与定向思维。
巨头库存压力缓解,业绩修复预期增强
此次政策松绑对于受困于此前严格限制的英伟达和AMD意义重大。据英伟达管理层此前(2024年左右)透露,受到全面出口禁令影响,其在庞大的中国大陆AI相关市场(曾估计规模约500亿美元)已遭遇显著营收流失与库存减值压力,累计认列库存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AMD亦面临类似困境。当前政策调整后,两大厂商前期确认的部分库存损失有望回冲,后续库存周转速度预计将显著加快,有助于改善其短期财务表现,并为持续投入研发提供更充足的资源支持。
半导体供应链显著受惠,设备与材料需求提升
受此政策利好推动,服务于英伟达与AMD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核心供应商成为直接受益者:
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2330):作为AMD新世代Turin CPU(如采用N3制程)以及面向AI的GPU芯片(如MI 325X采用N5制程及CoWoS先进封装技术)的核心代工厂,其先进制程与封装产能利用率可望获得进一步支撑。
2. 高端测试设备供应商:如致茂(2360) 为AI加速卡提供关键的系统级测试(SLT Tester),颖崴则提供CPU/GPU产品所需的测试座解决方案,其设备需求与订单能见度将随之改善。
3. 上游材料厂商:诸如台光电(2383)(高端CCL材料)、台耀(6274)(高频高速基板相关材料)等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AI服务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需求可望随大陆AI建设复苏而升温。
4. 服务器PCB核心厂商:如金像电(2368) 作为AI服务器主板用高端PCB的重要供应商,将直接受益于中国客户加速AI基础建设的步伐。同时,其他全球芯片厂商如博通、迈威尔等在高速网络连接等领域的需求也有望同步增长。
中长期竞争与市场格局展望
在重新获得中国市场的重要准入后,AMD为了在其设定的“加速增长超越对手”战略目标上取得突破,预计将进一步加大在适配中国市场规则的高性能计算与AI产品上的研发投入力度,相关技术合作与供应链需求将持续释放。英伟达亦需积极巩固其在中国市场的技术领导地位。市场普遍预期,在中国数据中心运营商及科技企业的强劲需求驱动下,此次出口政策调整将有效激活积压的采购需求,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尤其是位于关键环节的中国台湾地区领先企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芯片与设备厂商的库存去化进程将在未来1-2个季度明显提速,带动行业景气度回暖。
在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浪潮中,电子系统对功率器件的空间利用率和热管理性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苛要求。Nexperia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脉搏,正式推出采用创新铜夹片封装技术的MJPE系列双极性晶体管。这12款突破性产品标志着高功率密度与强健可靠性的完美融合,为工程师提供前所未有的设计自由度。
近日,台积电位于嘉义科学园区的CoWoS先进封测厂再度发生安全事故,引发业界关注。据台媒报道,7月20日,该厂区内一辆载重约50吨的施工板车突然翻车,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然而,这已是该工地近两个月内发生的第四起重大安全事故,累计已导致2人死亡、2人重伤。
2025年7月18日,江波龙发布公告,回应市场关注问题,并指出全球半导体存储市场自2025年3月底开始逐步回暖。公司表示,随着主要存储晶圆厂商实施新一轮减产或控产计划,市场供需关系改善,存储产品价格在2025年第一季度后半期呈现上涨趋势。同时,下游客户经历三个季度的库存消化后,需求迎来实质性增长。行业分析机构预测,第三季度服务器、手机等领域的存储产品价格仍具备上行空间。
近日,三星电子正加速推进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泰勒市芯片工厂的建设进程。据外媒报道,三星已调派大量芯片制造领域的专业工程师前往该工厂,以加快设备安装与生产线调试。此举不仅是为了满足潜在美国客户的订单需求,更是为了确保工厂能在规定期限内投产,从而获得美国《芯片法案》的巨额补贴。
多伦多大学研究团队近日披露了一项突破性发现——全球首例针对GPU显存的Rowhammer攻击"GPUHammer"成功实施。该技术通过高频访问特定内存区域引发相邻单元格比特翻转,导致AI模型输出结果出现灾难性偏差。实验数据显示,受攻击的神经网络准确率可从80%骤降至0.02%,暴露出硬件底层安全机制的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