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魅族MX4理性看被“妖魔化”的联发科MT6595

发布时间:2014-09-29 阅读量:1072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Jeff_Hill

【导读】说实话,在小编心目中,魅族一向是注重产品设计和做工的良心企业。今年发布的MX4,八核处理器、2070 万像素摄像头、铝镁合金边框,只要 1799,真的让我心动了很久。不过联发科山寨之王的名声在外,又让我着实犹豫,我想很多普通用户也一样有这样的矛盾心理。MT6595的表现究竟如何?我带你一起来了解。

从魅族MX4理性看被“妖魔化”的联发科MT6595
 
魅族MX4在 1799 元的价格中,塞进了双 4G、联发科旗舰级八核心 SOC、领先业界的 2070W 像素摄像头和航空铝镁合金材质,并且将国产手机原本 1999 元的基线,勇敢地拉低到了 1799 这个档位。

可能,魅族己都被 MX4 的火爆程度吓到了。MX4 切中了一个庞大群体的「性价比属性」才能火爆如斯。要浇灭这场火,当然得从影响「性价比」入手。雷同学对此心知肚明。所以,雷军系人员才会把 799、999、1499 往联发科身上带,一遍又一遍地暗示联发科=山寨/低端。

现在普通用户可能产生了这样的认知冲突:这枚 MT6595 是一枚八核处理器,跑分接近 5 万,种种迹象显示它实力超群。但是另一边,联发科「山寨之王」的名声在外,MX4 之所以会比 1999 便宜 200,是不是因为采用一颗不靠谱的低端厂商的「所谓高端」处理器?

从魅族MX4理性看被“妖魔化”的联发科MT6595
 
黑的白不了,白的黑不了,偏见不是一日形成的,去除偏见最有力的,还是经得住检验的事实。

首先,不要神化 MT6595,跑分不假,但是跑分的猫腻如今有多深,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安兔兔、雷兔兔、娱乐兔三位一体,即使抛开内幕不谈,以跑分量化性能的 科学性其实很值得怀疑。而且性能也不代表能拥有流畅的使用体验。要不然,一边是安兔兔跑分突破天际,一边是国外的专业 3D 游戏性能测试,MX4 的实际游戏帧数与米 3 都差了一截。

 
从魅族MX4理性看被“妖魔化”的联发科MT6595

从魅族MX4理性看被“妖魔化”的联发科MT6595

第一个问题,领头羊高通都没有做出八核处理器,联发科的八核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联发科从去年推出第一款八核处理器 MT6592,可以说赚尽了眼球,它真正的作用,其实也是帮助联发科抢占市场概念的空白。高通曾对 MT6592 的诞生如此评价,「你不能把八个剪草机发动机绑在一起就说是一个八缸的法拉利,这完全没有任何意义」。MT6592 确实是业界第一款真八核 Soc,不过是将性能羸弱的八个 A7 核心绑在一起,它跑分与骁龙 600 接近,但是在内存带宽、图形芯片、执行效率、新技术的实用性方面有不小的问题。 内存带宽低,在当时 1080P 高分辨率下手机就相当卡顿了,一款中端机居然会有低端机的触控体验。MT6592 的图形芯片兼容性差性能羸弱,玩游戏就不甚给力。还有所谓的插帧技术,完全就是宣传需要,实用层面没有任何助力。

从魅族MX4理性看被“妖魔化”的联发科MT6595

去年 MT6592 的推出,仅仅是打开了市场知名度,这款芯片并未被主流厂商大规模运用。今年 MT6595,变成了四核 A17+四核 A7,算法动态调整线程分配可八核全开,内存带宽升级,图形芯片换成了与 iPhone 出自同一家的 Imagenation Technologey 最新的 PowerVR 6XT 系列,这些同样是纸面上的性能,终究还是要靠市场来说话。

第二个问题,八核心处理器性能就一定强?

苹果 A 系列的 SoC 还是双核,高通也说了四核完全够用了。联发科主推的八核芯片看似很猛,但芯片性能是不是简单的「核加法「,核越多性能越强?

目前操作系统都支持多核,同时运行的任务越多,后台执行的线程就可以分配到不同的 CPU 核心。但是一个只使用单线程单进程的应用无法优化到多核同时运行。要想用到多核,必须应用程序自己实现。

追求多任务同时执行效能的操作系统,对多核心的利用较好,比如 Android,而 iOS 设备之所以目前保持双核,是因为它不追求像 Android 这样的多任务处理性能。

八核理论上可以提升系统多任务运行时的效能,但是对于重要的 App 性能,多核的优化主要靠的还是程序开发者。随着多核 Android 机器渐成主流,应用开发者会对此作出调整和适应,但具体能到什么程度,不好说。

可能很多人难以想象,多核的意义更多的在于节能而不是提升性能。比如,运行一个线程,只使用一个核心,其他七个核心都处在休眠状态。

扯掉普通人对多核、跑分的吹捧,联发科的这颗八核芯片究竟如何,我们才能有一个更深入更理性的认识。

手机处理器不像桌面 PC,它是一个整合了很多模块的芯片,所谓 System On Chip(SOC),包括应用处理器、图形芯片、相机处理单元、基带芯片、内存控制器等整合在一块芯片上。我们在 PC 上熟悉的 CPU 的概念,套在手机 SoC 上对应的只是应用处理器,它只是 SoC 中的一个的模块而已,一款 Soc 的优秀与否,绝不是单纯的应用处理器性能如何,它恰好相反是最容易做的一个模块。如果单论应用处理器性能这一块,三星自家的猎户座处理器八核心中四个 A15 同时高频运行时的峰值性能,就超过了高通骁龙最强的型号。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功耗控制、集成度、图形芯片性能、执行效率,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和平衡。比如,高通今天之所以能垄断高端市场,是因为它推出的骁龙 SoC 在一流的应用处理器性能基础上,还有超高的集成度、最全最稳定的基带、环蛇结构不俗的执行效率、强大的图形芯片。它能做到以上的同时,面积和功耗也没有失控,非常适合手机厂商。
树立了正确的评价标准,我们才可以审视联发科和高通之间的差距。

联发科的 SoC 同样是以超高的集成度著称,一颗芯片除了应用处理器、图像芯片、ISP、基带、内存控制器以外还集成了 FM、GPS、蓝牙、常见传感器等。联发科处理器的特点,一是有着甚至超过高通的集成度,为厂商降低了研发难度和方案成本,二是比较「环保」,集成了性能较弱的应用处理器和图形芯片,耗电低,发热少。这两个特点恰好非常适合成本控制严格,性能要求不高的低端手机。

真正有实力的手机芯片厂商,拼的不是单纯的性能,而是全面、稳定、平衡这样的内功,联发科跟高通一样,恰好就具备这样的特质。而联发科和高通之间的差距,是在不同性能层级基础上的内功。

可能有人发现 了,这两年高通的高端处理器基本在原地踏步,主频稍增,基带覆盖更全了,但还是以 A9 为基础的四个自研 ARM 核心。苹果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从 A7 升级到 A8,采用了更先进的 20nm 工艺,集成了更强的图形芯片,但是应用处理器性能基本没变。ARM 处理器遭遇瓶颈,其根源就是基于 RISC 精简指令集的 ARM 处理器本身的极限:只在某个低功耗区间有性能优势,一旦突破这个区间功耗就会失控,适配移动设备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比如 A15 已经推出很久了,但目前依然没有得到大规模运用。A7-A9-A15 之后,ARM 相继推出的 A7 改进版 A12 以及 A9 的改进版 A17,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妥协和倒退。

应用处理器已触及瓶颈,高通这样领头厂商就只能在 Soc 其他模块小修小补。这就给了联发科时间赶上来: 大胆集成更多核心,在采用更为强大的 ARM 处理器的基础上,基带覆盖更全了,整个 Soc 的其他模块也一并拔高,真正做到了整体提升而没有短板。今年用在 MX4 身上的 MT6595 Turbo 版(魅族定制的超频版),应用处理器部分是四核 A17 芯片+四核 A7 芯片,由算法自动分配不同线程在不同核心运行,可八核同开,四个 A17 核心甚至可以根据任务需要短时超频。支持 LPDDR3 双通道内存(32bit)和 emmc 5.0 闪存,内存带宽也做到了 14.9G/S,多核心高分辨率下不再有内存瓶颈,不再会出现卡顿八核处理器的现象。基带也做到了 5 模全支持。图形芯片部分换成了与 iPhone 出自同一家的 Imagenation Technologey 最新的 PowerVR 6XT 系列,游戏兼容性和性能有显著改善。以上都是整个 IC 设计层面的跃升。另外重要的制程工艺方面,联发科终于也与高端看齐,采用了台积电目前高性能移动芯片大规模出片最先进的 28nm HPM 工艺。

联发科这次的八核准高端芯片,补强自己的短板同时也挖掘了对手的软肋,在产品和市场推广上双双获得了明显成效。联发科当然不再是当初的那个联发科,而是一个不同层级市场都有覆盖,不再偏科的优等生。
相关资讯
国产突围!川土微电子CA-IF1044AX-Q1 CAN收发器:全链路自主化与EMC性能双突破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加速,CAN收发器作为车载网络的核心通信接口,其可靠性与安全性成为产业链关注焦点。然而,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使得供应链自主可控需求迫在眉睫。川土微电子推出的CA-IF1044AX-Q1 CAN收发器,实现了从设计、晶圆制造到封测的全链条国产化,并通过欧洲权威机构IBEE/FTZ-Zwickau的EMC认证,成为兼具安全性与高性能的国产车规级解决方案。

“中国芯”逆袭时刻:新唐携7大新品打造全场景AIoT解决方案矩阵

在万物互联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新唐科技以颠覆性创新奏响行业强音。4月25日,这场历时10天、横跨七城的科技盛宴在深圳迎来高潮,以"创新驱动AI、新能源与车用科技"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行业领袖,首次公开七大核心产品矩阵,展现从芯片设计到智能生态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为半导体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半导体先进制程技术博弈:台积电、英特尔与三星的差异化路径

在2025年北美技术研讨会上,台积电正式宣布其A14(1.4nm)工艺将于2028年量产,并明确表示无需依赖ASML最新一代High NA EUV光刻机。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全球半导体巨头在技术路线、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中的深层博弈。

嵌入式主板EMB-3128:轻量级边缘计算的工业级解决方案

随着AIoT技术的快速落地,智能设备对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硬件的需求持续攀升。华北工控推出的EMB-3128嵌入式主板,搭载Intel® Alder Lake-N系列及Core™ i3-N305处理器,以高能效比设计、工业级可靠性及丰富的接口配置,成为轻量级边缘AI计算的理想选择。该主板支持DDR5内存、多模态扩展接口及宽温运行环境,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慧零售等场景,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从ASMI财报看行业趋势:AI芯片需求爆发如何重塑半导体设备市场?

作为全球半导体沉积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荷兰ASM国际(ASMI)近日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展现强劲增长动能。财报显示,公司当季新增订单额达8.34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4%,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的8.08亿欧元。这一表现主要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设备需求激增与中国市场的战略性突破,同时反映出半导体产业技术迭代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