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湿要问】小米要做智能单车,就长成这样?

发布时间:2014-09-30 阅读量:1104 来源: 发布人:

【导读】前段时间小米科技CEO雷军在微博上晒出的一辆碳纤维公路自行车的照片后,四处响起的小米将要进军自行车行业的传闻便不绝于耳。近期,更是有消息人士称:小米要做自行车的消息属实,并透露小米已经收购了一个业内团队,而小米自行车最早可能会在今年年底面世。

要看大事:
小米4深陷“点胶门” 全面解析手机芯片该不该点胶

小米智能血压计iHealth试手:五大 亮点突出

【大图对比】iPhone 5s/6/6 Plus的细微差别

要是放到五年前,像自行车这一类的东西可能永远都不会和科技界挂钩,但随着智能硬件大潮的来临,互联网思维不断地改变着传统行业,你可以将水杯智能化、你也可以用互联网思维去卖烧饼,同样,像自行车这样传统的代步工具也可以给它冠上互联网、智能硬件等名号。

小米要出自行车来改变传统的自行车产业,那微软则要推299元的Windows Phone手机来统治低端机市场?
 
雷军微博

最近有消息称,微软即将推出一款售价仅为299元的Windows Phone手机,制造商来自深圳,这款手机的配置不会很高,将会配合微软的云端服务,基本上能实现一般智能手机具备的功能。更有人猜测,这款手机会是小米和微软的联合出品。难道最近微软CEO 纳德拉与小米CEO 雷军的会谈聊的就是这个?

微软CEO 纳德拉

要是微软真的想用低价来杀入中国市场,我怕他是想多了。据消息,一位微博用户今日晒出了一部高仿iPhone 6,从图片来看,UI界面、凸起的摄像头等等,几乎与真机一模一样。并且它还有一项苹果真机没有的功能——支持悬浮触控。另外,这台山寨机售价仅800元。看到这里,我想问纳德拉先生了,你觉得我镇人民会选择800块的iPhone 6,还是会选择299的Windows Phone呢?结果可想而知啊!要是库克看到了,他都要哭了好么!



不光苹果要哭,劳伦斯都要哭第三回了,国外媒体最新透露,由于iCloud 安全问题,导致第三波明星艳照在网络上流传。这次涉及到的受害者包括超模卡拉·迪瓦伊(Cara Delevingne)、著名女星安娜·肯德里克(Anna Kendrick)等,好莱坞女星詹妮弗·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与此前不同的是,肯德里克的87张照片都是穿衣服的,但是据悉都是私下拍摄。另外,劳伦斯又有55张新照片被曝光。

话说劳伦斯真心漂亮。by the way,谁有种子?

劳伦斯

相关资讯
2025年Q1全球AI智能眼镜剧变:Meta独领风骚,中国芯破局在望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AI智能眼镜市场迎来戏剧性增长。行业数据显示,该季度全球总销量突破60万台,较2024年同期飙升216%。然而,表面繁荣下隐藏着市场高度集中的结构性失衡——仅Ray-Ban Meta单品牌就贡献了52.8万台的销量,占据全球市场88%的绝对份额。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市场的深层困境:尽管雷鸟V3、小米AI眼镜等本土产品已实现稳定供应,但“发布会热度高涨,终端销售遇冷”的尴尬局面仍在持续,产业整体仍处于发展阵痛期。

英伟达市值迫近历史峰值,AI驱动芯片需求爆发

华尔街对人工智能(AI)的空前乐观情绪持续升温,将芯片巨头英伟达推至聚光灯下。该公司市值于盘中交易中一度触及惊人的3.92万亿美元,超越苹果公司在2023年12月创下的3.915万亿美元收盘市值纪录,距离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王座仅一步之遥。

电视市场前瞻:2025年总量微调,北美与中国逆势领涨

国际权威调研机构Omdia于7月3日发布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电视出货量预计达2.087亿台,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比微降0.1%。在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北美与中国市场逆势突破,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星美国芯片厂延期,客户需求与工艺迭代成主因​

全球半导体巨头三星电子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泰勒市(Taylor, Texas)投资建设的先进芯片制造工厂,其原定于2024年的投产计划现已推迟至2026年。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建设进度调整的主要动因在于当前难以锁定足够的客户订单以及需要适应市场对更尖端制程工艺的需求变化。这一变动引起了外界对半导体市场复苏节奏和大型投资项目落地挑战的关注。

苹果折叠iPhone开发步入关键阶段,2026年秋季发布预期增强

多方供应链信息及行业分析师报告显示,苹果公司(Apple Inc.)针对首款可折叠iPhone的开发工作已进入实质性的原型机(Prototype)阶段。据悉,该项目于今年6月已正式迈入P1(Prototype 1)原型开发阶段。按照苹果既定的产品开发流程,后续还将经历P2和P3阶段,整个Prototype开发流程预计持续约6个月。在此期间,供应链伙伴将进行小批量试产,并由富士康(鸿海精密)及和硕等主力组装厂进行组装整合,核心目标是验证初期生产可行性与关键组件的良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