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汽车电子中数字分压器的车灯调光方案

发布时间:2014-10-10 阅读量:772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在汽车以及其他照明应用中,通常需要调节内部灯光。使用机械分压器实现这一功能会浪费电能,使用机械分压器实现这一功能会浪费电能,效率相对较低,而且还存在耐用问题。而本应用笔记中的设计利用用户熟悉蜂窝电话中上/下控制键的功能,采用低成本数字电位器(数字分压器)来实现强弱调光控制。

I车灯调光方案


本设计使用非易失数字分压器来建立调光阈值,使用单独的伪锯齿波振荡器来实现脉宽调制(PWM)灯光控制。MAX5475 (U1)是一个32抽头非易失数字分压器,端到端电阻为100k.该设计使用一个双刀双掷(DPDT)开关(SW1)来控制数字分压器。一端控制MAX5475的U/D引脚,另一端控制INC引脚。因此,“向上”方向按下开关会在INC上产生从高到低的转换,递增数字分压器:“向下”方向按下开关会递减数字分压器。MAX5475电刷位置的非易失特性支持在不供电状态下也可以保持调光设置。

数字分压器的电刷(VWIPER)被送入LMX358 (U2)双路运算放大器(op amp)的反向输入端。然后和双路运算放大器另一输入端产生的伪锯齿波进行比较。基本上,锯齿斜坡为FET Q1产生PWM驱动。提高VWIPER会增加占空比、FET接通时间以及灯的亮度。(实际中,由于灯包括由R1和C1构成的RC充电网络,因而是非线性的。但是,在充电间隔内,波形非常适合进行低成本占空比控制)。逻辑电平n沟道增强型FET对灯进行驱动。应该根据灯的负载需求来选择Q1.

图1 该图说明怎样使用MAX5475数字分压器来实现车灯调光器

要产生锯齿波振荡器,应按图1来配置LMX358.电阻R2、R3和R4产生振荡迟滞。利用5V输入,放大器IN2+输入在0.41V和4.55V之间触发。注意,降低R2的数值,将提高上升范围;增大R2的数值,会降低上升范围。该设计使用10k的R2,在MAX5475数字分压器精度之内实现其上升范围。电容C1通过电阻R1在0.41和4.55V阈值之间冲放电时,产生上升斜坡。

本应用笔记介绍了怎样使用低成本数字分压器来实现PWM调光控制。设计中使用了和蜂窝电话中类似的上/下控制键,利用用户熟悉的上/下控制功能,不需要微处理器,降低了成本。而使用机械分压器进行车灯调光不但效率低而且存在耐用性问题,本设计利用数字分压器提高了效率,节省了功耗。

相关文章


基于Infineon的TLD 5095EL的车灯LED可调光驱动方案

亮瞎眼!牛人DIY 1800W LED自行车灯 亮度超10万流明

基于LED技术的汽车灯具设计分析
相关资讯
2025年Q1全球AI智能眼镜剧变:Meta独领风骚,中国芯破局在望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AI智能眼镜市场迎来戏剧性增长。行业数据显示,该季度全球总销量突破60万台,较2024年同期飙升216%。然而,表面繁荣下隐藏着市场高度集中的结构性失衡——仅Ray-Ban Meta单品牌就贡献了52.8万台的销量,占据全球市场88%的绝对份额。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市场的深层困境:尽管雷鸟V3、小米AI眼镜等本土产品已实现稳定供应,但“发布会热度高涨,终端销售遇冷”的尴尬局面仍在持续,产业整体仍处于发展阵痛期。

英伟达市值迫近历史峰值,AI驱动芯片需求爆发

华尔街对人工智能(AI)的空前乐观情绪持续升温,将芯片巨头英伟达推至聚光灯下。该公司市值于盘中交易中一度触及惊人的3.92万亿美元,超越苹果公司在2023年12月创下的3.915万亿美元收盘市值纪录,距离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王座仅一步之遥。

电视市场前瞻:2025年总量微调,北美与中国逆势领涨

国际权威调研机构Omdia于7月3日发布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电视出货量预计达2.087亿台,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比微降0.1%。在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北美与中国市场逆势突破,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星美国芯片厂延期,客户需求与工艺迭代成主因​

全球半导体巨头三星电子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泰勒市(Taylor, Texas)投资建设的先进芯片制造工厂,其原定于2024年的投产计划现已推迟至2026年。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建设进度调整的主要动因在于当前难以锁定足够的客户订单以及需要适应市场对更尖端制程工艺的需求变化。这一变动引起了外界对半导体市场复苏节奏和大型投资项目落地挑战的关注。

苹果折叠iPhone开发步入关键阶段,2026年秋季发布预期增强

多方供应链信息及行业分析师报告显示,苹果公司(Apple Inc.)针对首款可折叠iPhone的开发工作已进入实质性的原型机(Prototype)阶段。据悉,该项目于今年6月已正式迈入P1(Prototype 1)原型开发阶段。按照苹果既定的产品开发流程,后续还将经历P2和P3阶段,整个Prototype开发流程预计持续约6个月。在此期间,供应链伙伴将进行小批量试产,并由富士康(鸿海精密)及和硕等主力组装厂进行组装整合,核心目标是验证初期生产可行性与关键组件的良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