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激光雷达车用方案,让你大开眼界

发布时间:2016-03-1 阅读量:2746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从最早的谷歌豆荚车到层出不穷的车企测试案例,激光雷达已经逐渐发展为标配。不难发现,随着企业自动驾驶方案的选择和规划,车用激光雷达的商业化正悄然发生。但不同激光雷达企业进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策略各不相同,产品技术也存在差异。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作为最佳CP如何走到一起?

据Lux Research报告,到2030年,激光雷达将在自动驾驶领域收获近亿美元的商业机会。并且按照车企从ADAS向全自动驾驶过渡的商用化计划,激光雷达已经开始在车辆局部发挥特长。用于自动驾驶的传感器中,专业人士对激光雷达的评价是“必不可少”。从最早的谷歌豆荚车到层出不穷的车企测试案例,激光雷达已经逐渐发展为标配。不难发现,随着企业自动驾驶方案的选择和规划,车用激光雷达的商业化正悄然发生。但不同激光雷达企业进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策略各不相同,产品技术也存在差异。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作为最佳CP如何走到一起?作为激光雷达的领军企业,Velodyne,Ibeo和Quanergy打开市场有何不同姿势?来看车云菌的调研。

技术专长:用高精度打动自动驾驶

“传感器+高精度地图+云计算”目前被业内认定为“最靠谱的自动驾驶方案”。传感器是自动驾驶汽车的眼睛,用来观察行驶时环境的动态变化。高精度地图为汽车提供全局视野,尤其擅长预告检测范围外的道路情况。云计算保证传感器数据更新上传,让高精度地图始终处于最新版本并下发车辆。

要让自动驾驶系统代替人类驾驶员,头等大事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看清”周围环境。行车环境复杂,汽车没法单靠一种传感器胜任全部工作。本着“谁行谁上”的原则,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完成了全套感知,保证在不同时间气候下,360度范围内检测车道、交通、行人、标志、刹车灯和路障等各类实时信息。在这其中,激光雷达最擅长的部分是障碍探测与障碍追踪。

与雷达原理相似,激光雷达使用的技术是飞行时间(TOF,Time of Flight)。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激光遇到障碍后的折返时间,计算目标与自己的相对距离。不过据业内人士介绍,激光光束与声波相比更加聚拢,因此可以准确测量视场中物体轮廓边沿与设备间的相对距离,这些轮廓信息组成所谓的点云并绘制出3D环境地图,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别。Ibeo中国销售总监北京欧百拓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剧学铭打了个比方,用激光雷达看世界,效果好比近视戴上了合适的眼镜。

这种精度对上路行驶的全自动驾驶汽车而言,可以更加接近100%安全。Velodyne亚洲区总监翁炜举了一个简单案例,毫米波雷达可以发现路边障碍,但只能“看到”模糊形体。而厘米级精度可以清楚区分出障碍是道牙还是斜坡,自动驾驶汽车断定是斜坡后,就可以做出安全开上车道的决策。当然激光雷达并非万能。剧学铭认为,对于环境颜色信息的区分,激光雷达不够直接、快捷,而这方面正是摄像头的强项。毫米波雷达可以快速获得速度信息,并且在雾天衰减率低,穿透性好,这点与激光雷达相比,是其优势。遇到传感器束手无策的天气,就需要借助高精度地图。翁炜列举了谷歌自动驾驶豆荚车的案例,暴雪覆盖路面的时候,豆荚车就在高精度地图基础上,定位计算马路车道线位置,确定行驶轨迹。

行业标杆:Velodyne 64线激光雷达

如果再深入了解激光雷达如何描绘周围图景,线数、点密度、水平垂直视角、检测距离、扫描频率、精度是几个主要的参数。自动驾驶和激光雷达这对CP组合,就是从Velodyne 64线开始进入大众视线的。2012年5月,谷歌改装版丰田普锐斯自动驾驶汽车在内华达州上路测试,出场时头顶转个不停的Velodyne 64线,很快就成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标志性特征。与此同时,谷歌对外宣布项目研究目标——实现无人驾驶并且量产。

当时曝光的谷歌专利显示,车顶64线激光雷达的作用是绘制周围环境的动态3D高精度地图。 通过360度的机械旋转,确保全面检测车辆周围的环境图景。该设备在量产车中被保留,最终版原型车在考虑风阻和防护之后进行了重新设计。但实际上这款Velodyne64线是为地图行业而生,所得数据对自动驾驶汽车实时检测而言,存在冗余。我们不妨寻找一个案例进行说明。恰巧Velodyne员工曾经公布了一段64线产品的拆解视频,可以帮助理解。

不同激光雷达的构造存在差别,不过大致由发射系统、接收系统、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拆解后的Velodyne64线如下图所示。从正面看,整个激光收发器可以视为上下两部分,每部分都有三个并排透镜,两侧透镜是激光发射处,中间是接收处。转到产品背后会发现,两侧凸镜后各有16个一组的二极管,中间透镜对应32个接收器,可以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

1从左到右依次为,Ibeo LUX,Velodyne新产品Solid-State Hybrid Ultra Puck™ Auto,Quanergy旗下产品S3

激光光束从两侧透镜发出,遇到障碍物折返后经过中间透镜被抓取,接收器处理分析后判断障碍物位置。所有的时间信息、控制信息、接收信号都会传到顶端的主板上进行信息处理。底部的旋转记录器会记下旋转时所在位置和旋转信息。所有原始数据可以通过底部数据线传送至电脑。为了让机器旋转时保持平衡,这款64线激光雷达加装了一个沉重的底座。工作时这款产品垂直方向有64条光束放射状射出(线数),可以覆盖垂直方向26°的角度(垂直视角),抵达100-120米的远方(检测距离),探测障碍所在位置的误差大约10cm左右(精度)。通电后底座马达会驱动激光雷达每秒旋转10次(频率),从而覆盖水平360°的视域(水平视角),每圈输出13万个信息点(点密度),形成所谓的“点云”。

两种激光雷达车用方案

1、以地图为中心:

不断进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玩家中,同样使用“大花盆”的还有不少互联网企业,例如百度,Uber。主要原因是包括谷歌、百度、Uber在内的全自动驾驶汽车未来还会承担街景车角色,利用车顶激光雷达绘制高精度地图。Velodyne亚洲市场负责人翁炜告诉车云菌,类似Uber这样的用车公司发现,车顶激光雷达可以将自动驾驶汽车和传统车辆区别开来,反而可以突显身份实现自我营销。

2、以汽车为中心:

但是对大多数车企而言,他们更想要一款专为汽车量身定制的激光雷达产品。

首先,和测绘专用的笨重“大花盆”相比,小型激光雷达和汽车更配。在车企观念中,为了兼顾驾驶乐趣和风阻系数,自动驾驶汽车和普通汽车在外观上不该有任何差别。激光雷达最好能被做成小体积直接嵌入车身,这就意味着要将机械旋转部件做到最小甚至抛弃。

从左到右依次为,Ibeo LUX,Velodyne新产品Solid-State Hybrid Ultra Puck™ Auto,Quanergy旗下产品S3

△从左到右依次为,Ibeo LUX,Velodyne新产品Solid-State Hybrid Ultra Puck™ Auto,Quanergy旗下产品S3

因此车用激光雷达没有选用大体积旋转结构,而是在制作工艺上,将旋转部件做到了产品内部。例如Ibeo的激光雷达产品LUX,改为固定激光光源,通过内部玻璃片旋转的方式改变激光光束方向,实现多角度检测的需要。福特订购的Velodyne新产品Solid-State Hybrid Ultra Puck™ Auto,是款长相类似冰球的半固态激光雷达,也将旋转部件做到内部隐藏起来。比较特别的是,Quanergy旗下产品S3是一款全固态产品,使用了相位矩阵这种新技术,内部不存在任何旋转部件。其次,嵌入式安装方式导致的监测范围遮挡,可以用多点布局的方式覆盖整车360°视角。在车用激光雷达领域,Ibeo是最早开始嵌入式安装方案的企业。在一辆全自动驾驶测试车上,Ibeo为其配备了四个LUX,两个位于车头两个位于车尾,两个mini LUX安装在车侧。

Ibeo全自动驾驶嵌入式安装方案,左侧为车侧mini LUX,右侧为车头车尾共计4个LUX

△Ibeo全自动驾驶嵌入式安装方案,左侧为车侧mini LUX,右侧为车头车尾共计4个LUX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和智能交通的全面覆盖,激光雷达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翁炜表示,未来路上实现自动驾驶的车辆越来越多,车尾的激光雷达可以逐渐取消,所需检测可由后方车辆前脸激光雷达代劳。一些欧美城市开始陆续在十字路口布置激光雷达,车身布置的激光雷达数量也相应减少。并且当“智能网联”逐渐变为寻常,各处汇入的信息也会减少激光雷达的负担。最后,在保证上述功能的前提下,成本也是无法忽略的因素。Velodyne64线激光雷达目前售价7万5千美元,但这款产品本身定位试验级别而且用于地图行业,把它与车用激光雷达比价并不恰当。从真正为汽车量身定制的产品来看,一批低价车用激光雷达正在准备进入市场。

今年CES期间Velodyne与福特揭晓了最新产品Solid-State Hybrid Ultra Puck™ Auto,公布2020年计划量产价为500美金,到2025年计划把成本控制在200美金以内,而始终保持神秘的Quanergy在今年CES展出了一款固态激光雷达S3约为一盒名片大小,而且单个售价初步定在250刀左右,其展台工作人员表示上量生产后有可能100刀搞定。未来几年里,小型专用激光雷达将会在汽车行业争夺市场。
 

相关资讯
面板双虎6月营收承压 大摩预警第三季度价格疲软延续

中国台湾面板大厂友达光电与群创光电相继公布2025年6月营收数据,显示行业整体仍面临下行压力。友达光电6月合并营收为219.2亿元新台币,环比下滑9.3%,同比减少13.1%。群创光电当月营收185亿元新台币,较5月微降1.14%,同比略减1.23%。

三星显示加速推进,为苹果可折叠iPhone铺平OLED道路

全球显示技术领导者三星显示(Samsung Display)已正式启动为苹果公司(Apple Inc.)专属可折叠iPhone打造OLED显示屏的生产准备工作。据悉,这一关键举措的核心是在其韩国忠清南道牙山的A3工厂内,建设一条专为可折叠面板设计的全新生产线。消息人士透露,该产线所需的关键设备更换与调试工作已于2023年下半年全面展开,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已进入最后的冲刺与收尾阶段,为后续的批量试产和最终量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赛力斯2025上半年预盈超27亿,净利润同比劲增最高近97%

7月10日,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赛力斯集团(601127.SH)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公司预计2025年1至6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27亿元至32亿元之间,相比上年同期的16.25亿元,同比增幅达到66.2%至96.98%,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联发科Q2营收突破1500亿台币,AI与定制化芯片驱动未来增长

联发科技(MediaTek)公布2024年6月合并营收达564.34亿台币,强势重返500亿大关,创下近33个月新高。该业绩较上月增长24.9%,同比提升30.9%,显著拉动第二季度整体表现达标。

革命性零恢复特性!Nexperia发布1200V SiC二极管攻占工业能源市场

在全球能源效率需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宽禁带半导体技术迎来爆发式增长。Nexperia作为功率电子领域的领先企业,近期扩充了其碳化硅(SiC)产品线,推出两款1200V/20A规格的肖特基二极管——PSC20120J与PSC20120L。这两款新器件瞄准工业级高能效应用场景,为解决高功率系统能量转换损耗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