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ivy bridge架构是什么?有什么不足之处?
第三代Core i系列处理器(代号:Ivy Bridge,简称IVB),32nm Sandy Bridge已经实现了处理器、图形核心、视频引擎的单芯片封装,其中图形核心拥有最多12个执行单元,支持DX10.1、OpenGL 2.1,性能可达当前Core i5/i3集显的1.5-2倍。 在此基础上,22nm Ivy Bridge会将执行单元的数量翻一番,达到最多24个,自然会带来性能上的进一步跃进。此前还有消息称,Ivy Bridge会终于加入对DX11的支持。
2012年 4月24日,英特尔在北京召开第三代智能酷睿处理器Ivy Bridge发布会。首批处理器将包括一款移动版酷睿i7至尊版、六款全新智能酷睿i7处理器、六款酷睿 i5处理器。与上一代Sandy Bridge相比,Ivy Bridge结合了22纳米与3D晶体管技术,在大幅度提高晶体管密度的同时,核芯显卡等部分性能甚至有了一倍以上的提升。据资料了解,Ivy Bridge处理器在应用程序上性能提高20%,在3D性能方面则提高了一倍,并且支持三屏独立显示、USB 3.0等技术。
ivy bridge的不足之处
IVB超频或受影响
Ivy Bridge处理器采用了22nm制造工艺,并且采用了全新的3D晶体管制造。由此带来了相同性能下功耗的大幅下降,3770K的TDP仅为77W,而 2600K则为 95W。
更为先进的制造工艺,让Intel Ivy Bridge拥有更为强劲的性能。根据测试表明Ivy Bridge相对于Sandy Bridge同频性能能够提升10%左右。其次,Ivy Bridge带来了更加强悍的内存控制器,现在的内存频率对于Ivy Bridge来说都将会是浮云,未来超频玩家将会在Ivy Bridge平台上以DDR3-2800MHz的内存频率起跳。最后,Ivy Bridge带来了拥有更高带宽的PCI-E 3.0规范,对于多路交火玩家来说将会避免带宽瓶颈的发生。
就用用户担心,CPU的温度与核心与顶盖的接触面积息息相关,制造工艺的提升将会缩小CPU的核心面积,这也就缩小了CPU核心与顶盖之间的接触面积,CPU温度控制反而不如现在的SNB了。
IVB不用换主板
兼容是相互的,除了Intel 7系列主板可以良好的兼容现有的SNB处理器外,现有的Intel 6系列主板也可以通过升级BIOS来支持未来的Ivy Bridge处理器。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新品上市之后,用户可以选购价格更为实惠的6系列主板,帮助厂商清理6系列芯片库存。而现有的6系列主板用户也可以直接升级Ivy Brige处理器,减少主板开支。[2]
兼容是把双刃剑,对用户而言,兼容可以减少升级平台的开始,更加具有性价比的产品。另一方面,兼容限制了厂商大刀阔斧的 去优化产品架构。同时由于AMD在高端市场的不够给力,让Intel放缓了产品更新速度。在兼容的背后,除了原生USB3.0和22nm工艺,我们看不到 更多IVB太多惊喜。
USB3.0有点OUT
Intel是新技术的缔造者,却绝对算不上新技术的有力推广者,这一点我们从USB3.0的推广速度上就已经完全可以了 解。USB3.0规格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产物了,并且早在半年前,AMD在A75主板上就原生提供了对USB3.0的支持。不得不说,Intel这次真的 OUT了。不过原生USB3.0还是有优势的,首先可以帮助主板厂商降低制造成本,同时进一步推广USB3.0的普及。
支持核显不给力
Ivy Bridge处理器延续了DMI + FDI总线设计,这也让Ivy Bridge可以良好的兼容Sandy Bridge平台。虽然还没有正式发布,但国外媒体和中国台湾媒体已经抢先拿到了酷睿i7 3770K处理器。
酷睿i7 3770K处理器在图形性能方面进一步加强,在3DMark11中P模式下的成绩为5431,仍与主流中高端显卡有着明显的差距。其性能只能够满足高清播放和主流网络游戏的硬件需要,如果用户想要体验大型单机游戏显然还需要购买一块独立显卡。
Intel核芯显卡并非定位于游戏用户(这一点Intel自己也很清楚)。核芯显卡的作用在于,借助Lucid Virtu显示切换基础,用户可以根据性能选择合适的视频方案。玩游戏时,可以使用独立显卡;看视频或者办公时选择核芯显卡,在性能与功耗间达到平衡。核芯显卡的另一优势在于出色的视频编码能力,借助出色的架构和对硬件编码的支持,核芯显卡在视频转码过程中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并且已经超越家用独立显卡。凭借这一点,核芯显卡更能吸引视频用户选购。
虽然独立显卡仍是高端游戏装机的必选设备,但在总量上,整合平台依旧占有半壁江山(甚至超过)。凭借不断的努 力,Intel核芯显卡正表现出来更为出色的性能。而面对老对手AMD,受限于显卡研发技术(AMD 收购ATi),核芯显卡仍在性能上与APU存在细微的差距。不过两者在产品定位了和销售理念上有着本质的产品,Intel注重节能以及视频编码,AMD则 定位入门游戏用户;定位的不同让两个平台尽量的减少了冲突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