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8 阅读量:2609 来源: 综合自网络 发布人: wenwei
【导读】随着英伟达Blackwell架构芯片(B300系列)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出货,其搭载的HBM3e 12Hi(12层堆叠)内存成为市场焦点。单颗HBM3e 12Hi容量达36GB,带宽提升至9.6Gbps,可支持每秒35次700亿参数的Llama 3模型读取,显著提升AI训练与推理效率。TrendForce预测,2025年英伟达对HBM市场的采购占比将突破70%,其中HBM3e 12Hi消耗比重有望达到58%,成为主流选择。

一、英伟达B300芯片成市场核心驱动力,HBM3e 12Hi需求爆发
随着英伟达Blackwell架构芯片(B300系列)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出货,其搭载的HBM3e 12Hi(12层堆叠)内存成为市场焦点。单颗HBM3e 12Hi容量达36GB,带宽提升至9.6Gbps,可支持每秒35次700亿参数的Llama 3模型读取,显著提升AI训练与推理效率。TrendForce预测,2025年英伟达对HBM市场的采购占比将突破70%,其中HBM3e 12Hi消耗比重有望达到58%,成为主流选择。
然而,HBM3e 12Hi量产面临技术挑战。其良率需至少两个季度的学习曲线才能稳定,且英伟达对稳定性的严苛要求进一步延长验证周期。目前SK海力士与美光验证进度领先,而三星因技术调节缓慢,短期内难以突破。
二、三大原厂动态:SK海力士领跑,美光满产,三星追赶
1. SK海力士:技术领先与独家供应优势
作为全球首家量产12层HBM3e的厂商,SK海力士2024年9月已实现36GB容量芯片出货,并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HBM4(12层堆叠),2026年推进至16层堆叠。其独家供应英伟达Blackwell Ultra架构芯片的HBM3e 12Hi,市场份额预计进一步提升。
2. 美光:产能满载,毛利率逆势提升
美光2025年HBM产能已全部售罄,订单容量约6亿GB,预计收入达71亿美元(市占率20%)。其TSV(硅穿孔)产能计划从45-50KPM扩增至60KPM,并通过HBM3e 12Hi的高ASP(平均售价)抵消低良率对利润的影响。
3. 三星:验证滞后,加速HBM4布局
三星虽获英伟达8层HBM3e供应许可,但12Hi产品尚未通过验证,技术差距被拉大。为扭转局面,三星整合存储与晶圆代工部门,计划2025年推出HBM4,并采用4nm工艺提升竞争力。
三、技术竞争与供应链变局
1. 封装技术成胜负关键
SK海力士凭借Advanced MR-MUF(先进批量回流模制填充)技术,在散热与翘曲控制上领先,使HBM3e散热性能提升10%;而三星与美光依赖的TC-NCF技术面临散热瓶颈。下一代HBM4或引入混合键合(Hybrid Bonding)技术,进一步压缩芯片厚度并提升堆叠效率,但需台积电等代工厂深度参与,商业模式可能重塑。
2. 产能扩张与供过于求风险
尽管三星与SK海力士计划大幅提升TSV产能(三星月产能增40%至170K),但TrendForce指出,HBM3e 12Hi学习曲线长,旧世代产品(如HBM2e)更可能面临过剩,而非主流HBM3e。
四、未来趋势:HBM4竞赛与存算一体架构
1. HBM4争夺战提前打响
SK海力士计划2025年下半年量产12层HBM4,带宽达2TB/s,适配英伟达Rubin平台;美光瞄准2026年量产16层HBM4,容量提升至48GB;三星则加速4nm工艺整合,试图弯道超车。
2. 存算一体与多元化应用
未来HBM可能集成近存计算单元,降低AI任务延迟;同时向边缘计算、智能驾驶等领域扩展,推动混合存储架构(如HBM+GDDR7)发展,平衡性能与成本。
结语
2025年HBM市场在英伟达B300芯片的驱动下,迎来量价齐升的黄金周期。SK海力士凭借技术领先与产能优势稳居第一梯队,美光以高ASP策略实现利润突围,三星则需加速技术追赶。随着HBM4量产与存算一体技术的成熟,这场围绕AI存储核心的竞赛将深刻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
推荐阅读:
国产半导体设备龙头净利飙升44%!北方华创连拓版图剑指千亿市场
宽禁带半导体技术驱动低碳未来:SEMICON China 2025揭示SiC/GaN产业新蓝图
Marvell以25亿美元出售汽车网络业务予英飞凌,盘后股价涨超3%
ROHM推出车规级高精度电流检测放大器 助力电动汽车电源系统升级
近日,小鹏汽车正式发布其首款增程式电动车型,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军增程赛道。据悉,董事长何小鹏曾先后五次在公司内部推动增程技术路线的立项,此次新车的发布,不仅实现了技术路线的重大突破,更展现了小鹏汽车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灵活性。
全球云计算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亚马逊旗下AWS近日与OpenAI达成一项为期多年的算力合作协议,总金额预计高达380亿美元。根据协议,AWS将成为OpenAI未来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服务的核心云服务商,并提供包括英伟达最新芯片在内的大规模算力支持。
继Meta之后,又一科技巨头加入天量融资行列。近期,谷歌母公司Alphabet被曝正计划发行公司债,规模可能超过200亿美元,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注入巨额“弹药”。这一举动凸显出,在全球AI军备竞赛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即便是现金流充沛的科技巨头,也对资本投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渴求。
2025年底,显示行业一则消息引发关注:LG电子宣布其Micro RGB技术荣获CES 2026创新奖。令人玩味的是,三星早在数月前就已推出同名技术——两大韩系巨头在新技术命名上再次不谋而合。
最新市场调研数据揭示,中国AI云服务市场格局日趋明朗,其中阿里云以35.8%的显著市场份额强势领跑,成为驱动该领域增长的核心引擎。这一数据不仅印证了市场对智能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更凸显出头部云厂商在技术、生态与市场战略上的综合优势已转化为坚实的行业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