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2 阅读量:42 来源: 发布人: bebop
2025年11月11日,一则关乎全球汽车制造业命运的消息传来:在经历一个多月的供应链动荡后,多家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确认收到由中国生产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芯片。这一进展源于中国商务部于11月1日宣布对符合条件的相关出口实施临时豁免,标志着中美经贸谈判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为缓解当前汽车芯片短缺危机带来一线曙光。
据路透社报道,德国大陆集团(Continental AG)旗下汽车电子子公司Aumovio近日证实,已接收首批经中国出口管制豁免批准的安世半导体芯片。作为大众汽车、Stellantis及宝马等主流车企的核心供应商,Aumovio此前因芯片断供风险被迫考虑停产休假方案。然而,其首席执行官Philipp von Hirschheydt在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明确表示:“我们已重新从中国获得芯片出口,原先为应对断供准备的停产措施很可能不再需要。”
同样受益于此次政策调整的还有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执行副总裁海原矩透露,已接到中方恢复出货的通知,正全力推动墨西哥、美国及加拿大受影响工厂的复产工作。此前,由于安世芯片供应中断,本田不得不于10月底暂停墨西哥一家整车厂的生产,并对北美产能进行临时调整。
此次芯片供应危机可追溯至今年9月底。当时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总部位于荷兰但主要制造基地在中国的安世半导体。此举迅速引发中方反制——10月4日,中国宣布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鉴于安世在中国东莞等地的封测产能占其全球总量逾70%,该管制直接导致海外客户面临严重缺芯困境。
随后局势进一步升级:10月19日,中国安世方面声明有权拒绝执行荷兰总部单方面指令;10月26日,荷兰方面则暂停向中国封测厂供应晶圆,使矛盾公开化。尽管安世所产芯片并非尖端制程产品,但其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渗透率极高——据德国联邦汽车管理局(KBA)估算,平均每辆汽车搭载约500颗安世芯片,涵盖电源管理、信号处理等关键功能。一旦断供,整车厂将面临大规模减产甚至停产风险。
转机出现在10月底。在中美新一轮经贸磋商达成共识后,中方基于维护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的大局考量,于11月1日宣布对符合特定条件的安世芯片出口给予临时豁免。这一举措迅速获得业界响应,也得到德国经济部的积极评价。该部发言人表示:“欢迎荷兰与中国之间紧张局势的缓和,并期待短期个案许可能快速发放,以恢复芯片正常流通。”
不过,问题尚未彻底解决。11月6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虽发表回应声明,却未提出实质性解决方案。目前,安世半导体仍处于荷兰政府的实际管控之下。对此,中国商务部明确指出,荷方表态不能仅停留在口头,应尽快拿出建设性方案,停止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正常运营,并从源头推动问题解决。同时,中方也同意荷方派员来华磋商的请求,展现出务实合作的态度。
尽管首批芯片已顺利交付,但行业普遍认为,安世半导体的长期供应稳定性仍高度依赖中美欧三方关系的走向。正如大众汽车中国区负责人Ralf Brandstaetter所言:“中方反应迅速,但这一机制能否持续,取决于更广泛的地缘政治互动。”
眼下,汽车制造商虽暂时松了一口气,但供应链韧性仍面临考验。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日益政治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产业协作,将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必须直面的课题。而安世事件,或许只是这场深层博弈的一个缩影。
结语:
安世半导体风波揭示了全球化时代产业链的高度互联与脆弱性。中国此次的出口豁免举措,不仅缓解了燃眉之急,更彰显了其在全球供应链治理中的责任担当。未来,唯有通过对话而非对抗、合作而非脱钩,才能真正筑牢全球制造业的安全基石。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与激烈竞争,比亚迪正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将海外市场定位为新一轮增长的核心引擎。公司通过差异化产品策略与本地化布局,力争在海外实现两位数超高增长率,以平衡本土市场压力,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
亚太区最大半导体元器件分销商大联大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启动新一轮集团架构调整。此次变革并非简单业务重组,而是面向未来十年的战略性布局,旨在提升营运效率、强化跨平台协同,以更敏捷的姿态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与智能化浪潮。
随着AI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高功耗已成为数据中心发展的核心瓶颈。以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正凭借其优异的物理特性,成为突破供电瓶颈、驱动AI基础设施节能增效的关键力量,相关产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全球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再次成为业界焦点,这一次不是因为汽车,而是其备受瞩目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据悉,特斯拉正筹备扩建其美国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新建专用设施以全力推进Optimus的量产进程。
今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单月新车销量首次突破汽车总销量的50%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