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2 阅读量:38 来源: 发布人: bebop
2025年11月11日,日本科技投资巨头软银集团正式宣布,已全面退出对英伟达(NVIDIA)的持股,此次交易涉及3210万股股票,总价值高达58.3亿美元。与此同时,软银还减持了其持有的T-Mobile股份,套现91.7亿美元。这一系列大手笔资产调整,不仅标志着软银对英伟达长达数年的投资彻底画上句号,也折射出其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的战略转向。
回溯至2017年,软银通过旗下愿景基金斥资约40亿美元,购入英伟达4.9%的股权,一度成为其关键外部股东。然而仅两年后,即2019年第一季度,软银便选择全部清仓,按当时平均股价估算,套现约70亿美元,实现约30亿美元账面收益,投资回报率高达75%。彼时,创始人孙正义秉持“落袋为安”的理念,迅速兑现利润。
但历史随后给出了另一番剧本。自2020年起,英伟达凭借在GPU、AI训练、数据中心及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股价一路狂飙,市值一度逼近5万亿美元。若软银未在2019年清仓,其所持股份如今价值或将超过1500亿美元——这笔“错失的财富”,被广泛视为孙正义投资生涯中最令人扼腕的决策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出售的3210万股并非来自原始持仓,极有可能是软银后期通过二级市场或衍生工具重新建立的头寸。这意味着,即便曾错失主升浪,软银仍试图在高位参与英伟达的增长红利。
当前英伟达虽仍是全球AI算力的核心引擎,但其估值已处于历史峰值,市场对其增长可持续性产生分歧。近期,受全球对“AI泡沫”担忧加剧影响,科技股普遍承压,英伟达股价亦出现波动。软银选择在此时彻底退出,显然不只是技术性操作,更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
一方面,高位套现可锁定巨额现金流;另一方面,软银正加速推进自身在人工智能生态的深度布局。财报显示,在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第二财季,软银愿景基金录得190亿美元收益,其中对OpenAI的投资贡献了约140亿美元(折合2.157万亿日元),成为最大亮点。
该季度,软银整体净利润高达2.502万亿日元,远超市场预期的2068.9亿日元,同比近乎翻倍(去年同期为1.18万亿日元)。营收亦达1.92万亿日元,略高于预期。尤为亮眼的是,其人工智能相关业务收入创下历史新高,年化增长率高达93%。
除OpenAI外,软银还持续加码机器人、支付科技(如PayPay)及前沿AI初创企业,构建覆盖底层算力、应用层与终端场景的完整生态。这种“从资本退出到产业深耕”的转变,凸显其不再满足于做“财务投资者”,而是希望成为AI时代的基础设施参与者。
消息公布当日,英伟达股价应声下跌1.7%至1.85%,部分投资者担忧大型机构减持可能加剧AI板块估值回调。然而,从更宏观视角看,软银的退出与其说是看空英伟达,不如说是将资本重新配置至更具控制力和协同效应的AI资产中。
软银清仓英伟达,既是一段“错过千亿市值”的投资遗憾,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战略腾挪。在AI竞赛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孙正义正试图用更主动的姿态,从“押注赢家”转向“打造赢家”。这场豪赌能否成功,或许将决定软银下一个十年的命运。
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与广汽集团正式签署为期十年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在完成40亿元股权融资仅两个月后,上海芯片设计龙头企业紫光展锐近日再次获得近20亿元增资。本轮投资由集成电路产业知名投资人陈大同旗下的元禾璞华领投,资金将主要用于5G、卫星通信等新产品研发及科创板IPO推进。这轮融资标志着资本市场对本土芯片企业的信心持续增强,也为紫光展锐实现2025年IPO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随着AMD计划于2026年推出MI450 Helios平台,英伟达正加速其Vera Rubin平台的技术迭代,要求供应链将HBM4传输速率提升至10Gbps。尽管技术路径与产能分配仍存变数,但基于现有合作规模与量产能力,SK海力士有望在HBM4量产初期继续保持核心供应商地位,三星与美光则需通过技术验证争夺次级份额。
韩国半导体代工厂SK keyfoundry近日宣布,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启动碳化硅(SiC)功率半导体代工业务。这一举措标志着又一家主流代工厂进军第三代半导体战场,全球SiC产能竞争再度升级。
随着人形机器人从概念走向落地,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逐渐清晰。中国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与全球科技巨头特斯拉,正以不同的逻辑推动技术演进——前者追求场景化实用价值,后者押注通用性颠覆创新。这场“路线之争”背后,是中美科技产业环境与商业逻辑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