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 keyfoundry宣布进军碳化硅代工赛道,明年上半年布局功率半导体新产能

发布时间:2025-11-12 阅读量:45 来源: 发布人: suii

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产业对高效能功率器件需求激增,碳化硅凭借其高耐压、高导热及低损耗特性,成为替代传统硅基半导体的关键材料。据行业预测,2025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将突破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一、SK keyfoundry的技术与产能布局

1.工艺路线:

SK keyfoundry将聚焦6英寸与8英寸SiC代工平台,针对650V-1700V中高压器件开发专属工艺。其技术优势源于母公司SK海力士在存储芯片领域的蚀刻与薄膜沉积技术积累,可优化SiC衬底切割缺陷控制与栅氧层可靠性。


2.产能规划:

初期计划改造现有晶圆厂部分产线,2025年实现月产能3000片,后续根据客户需求逐步扩产。此举可快速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降低前期投资风险。


3.客户定位:

主要面向中国及欧洲的电动车电控、充电桩模块企业,提供从外延片到晶圆代工的一站式服务,与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IDM厂商形成差异化竞争。


二、市场格局的三大变量

1.代工模式突围:

当前全球SiC市场由IDM(整合器件制造)模式主导,但代工厂的开放产能可降低中小设计公司入门门槛,加速芯片定制化创新。SK keyfoundry若成功落地,将验证纯代工模式在SiC领域的可行性。


2.中韩供应链竞合:

韩国企业试图在中美技术摩擦窗口期抢占市场,但其衬底材料仍依赖科锐(Wolfspeed)等美国供应商,需平衡供应链安全与成本控制。


3.技术迭代风险:

氮化镓(GaN)在低压高频领域快速进步,可能分流部分SiC需求。SK keyfoundry需动态调整工艺路线,应对多技术路线竞争。


三、行业影响与展望

SK keyfoundry的入局,可能推动三类变革:

•产能多元化:打破当前SiC产能集中于欧美IDM厂的局面,增强亚洲供应链话语权;

•价格竞争加速:代工模式若规模化,有望降低SiC芯片成本,加速其在主流电动车的渗透;

•生态链协作需求:从衬底材料、器件设计到代工环节的协同创新将成竞争关键。

相关资讯
强强联合!宁德时代携手广汽集团开启十年战略合作!

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与广汽集团正式签署为期十年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上海芯片龙头再获20亿元增资,紫光展锐加速冲刺科创板IPO

在完成40亿元股权融资仅两个月后,上海芯片设计龙头企业紫光展锐近日再次获得近20亿元增资。本轮投资由集成电路产业知名投资人陈大同旗下的元禾璞华领投,资金将主要用于5G、卫星通信等新产品研发及科创板IPO推进。这轮融资标志着资本市场对本土芯片企业的信心持续增强,也为紫光展锐实现2025年IPO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英伟达推动HBM4规格升级,2026年高端存储市场格局初现

随着AMD计划于2026年推出MI450 Helios平台,英伟达正加速其Vera Rubin平台的技术迭代,要求供应链将HBM4传输速率提升至10Gbps。尽管技术路径与产能分配仍存变数,但基于现有合作规模与量产能力,SK海力士有望在HBM4量产初期继续保持核心供应商地位,三星与美光则需通过技术验证争夺次级份额。

宇树科技与特斯拉的“技术分岔路”:人形机器人的务实与理想之争

随着人形机器人从概念走向落地,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逐渐清晰。中国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与全球科技巨头特斯拉,正以不同的逻辑推动技术演进——前者追求场景化实用价值,后者押注通用性颠覆创新。这场“路线之争”背后,是中美科技产业环境与商业逻辑的差异。

软银清仓英伟达,总价值高达58.3亿美元!

日本科技投资巨头软银集团正式宣布,已全面推出对英伟达的持股,总价值高达58.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