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推动HBM4规格升级,2026年高端存储市场格局初现

发布时间:2025-11-12 阅读量:43 来源: 发布人: suii

一、规格升级动因:AI芯片竞争白热化

2026年被视为下一代AI加速平台的关键落地节点。为应对AMD的MI450系列挑战,英伟达对其Vera Rubin平台提出更严格的性能指标,其中HBM4的传输速率成为重点优化方向。当前HBM3E主流速率约为6.4Gbps,而英伟达要求将HBM4的速率提升至10Gbps,旨在通过存储带宽的大幅跃升,支撑未来AI模型对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


这一规格升级并非孤立行为。基于芯片设计的前瞻性,英伟达需提前两年锁定供应链技术路线。若速率提升方案落地,Vera Rubin平台的理论带宽将较现有产品提升超过50%,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AI训练市场的优势。

二、三大供应商的技术分化与应对策略

1. 三星:制程领先策略
三星选择通过基础芯片(base die)的制程升级实现速率突破。2024年,其将HBM4基础芯片制程升级至4nm FinFET工艺,目标在年底前实现10Gbps产品的量产。该方案的优势在于可借助先进制程的晶体管密度提升信号处理效率,但面临功耗控制与成本攀升的挑战。若技术验证通过,三星有望在高端产品线中获得更高比重。

2. SK海力士:产能与稳定性优先
SK海力士虽未公开强调制程突破,但其核心优势在于大规模量产能力与工艺稳定性。通过优化TSV(硅通孔)堆叠技术与热管理方案,其HBM4产品在良率与可靠性方面具备竞争力。对于英伟达而言,在新技术导入初期,供应规模与交付稳定性往往是首要考量,这也为SK海力士维持主导地位提供基础。

3. 美光:差异化能效竞争
美光聚焦于1β制程技术的优化,试图通过能效比的提升吸引特定客户。其方案可能以稍低的速率换取更优的功耗表现,适用于对散热要求严苛的边缘计算场景。但在核心数据中心市场,需进一步证明其性能与成本的平衡能力。

三、规格升级的潜在挑战与替代方案

1. 能耗与成本瓶颈
传输速率的提升通常伴随功耗增加与材料成本上升。若10Gbps方案导致芯片能效比下降或定价过高,英伟达可能调整策略,例如推出“基础版”与“高性能版”分层产品,针对不同客户需求配置差异化规格。

2. 产能分配的动态调整
英伟达可能采用分阶段认证策略:首批供应商锁定技术成熟度最高的企业,确保量产初期的供应安全;后续开放第二轮认证,为其他供应商提供技术调整窗口。此举既可控制风险,又能维持供应链的竞争态势。

3. 技术可行性的验证周期
10Gbps速率对信号完整性、散热设计及接口协议均提出更高要求。供应商需通过样品测试证明其方案的稳定性,任何技术缺陷均可能导致份额重新分配。

四、2026年市场格局展望

基于当前合作基础与产能规划,SK海力士凭借其HBM3/E阶段的量产经验与产能承诺,预计将在2026年占据英伟达HBM4需求的40%以上份额。三星若能在年底前完成10Gbps产品的良率爬坡,有望获得30%左右占比,主要面向高端机型。美光则需要通过后续送样证明其技术竞争力,初期份额可能维持在15%-20%。

未来一年内的技术验证与产能建设进度将直接决定最终格局。若三星提前突破技术瓶颈,或美光实现能效比的显著优势,均可能触发英伟达的供应链策略调整。


相关资讯
欧盟对华为、中兴下“全面禁令”,中国科技企业出海再遇挑战

欧盟近期正式通过针对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设备的“全面禁令”,要求成员国在2024年底前从5G核心网络中移除上述企业设备。此举标志着欧盟对华科技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可能重塑全球通信设备市场格局,并对中国科技企业出海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突发!传SK海力士正积极筹备收购铠侠

韩国存储巨头SK海力士正与日本NAND闪存领军企业铠侠展开初步收购磋商

豪威集团换帅!京东方“老将”高文宝接棒总经理,王崧转任副总共谋新局

前京东方科技集团副董事长高文宝博士出任豪威集团新任总经理

国产实时控制MCU/DSP的进阶之路:从信号链路优化到AI融合的产业跃迁

随着工业自动化、智能汽车等高端应用场景对实时控制要求的不断提升,国产MCU(微控制器)与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正经历从“替代进口”到“技术跃升”的战略转型。通过信号链路全优化与AI能力融合的双轮驱动,本土企业正在打破海外厂商在高端实时控制芯片领域的长期垄断。

强强联合!宁德时代携手广汽集团开启十年战略合作!

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与广汽集团正式签署为期十年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